在宁静的沈家村里,一场充满生机的建设正悄然展开,一场泼天的富贵也将降临,开启了百年家族传承的大门。父亲和族老们商议后,按照我的建议,买下河边那一片荒地,用大青石做地基,再把河里的碎石和泥土混合回填抬高地基,再在抬高地基的大河边建盖一座榨油作坊和一座豆腐作坊。首选雇佣村子里的木匠,泥瓦匠,石匠带着徒弟和村里的青壮,再从邻村雇佣10个会盖房子的工匠,工钱师傅每天20纹钱,其他人10纹钱,工钱当日结算,中午包一顿午食,自带碗筷。人员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开工大吉了!
这次我负责建盖的全部事宜,就带着苏瑶,明月,清风三女一起过来了,苏瑶做助理负责施工人员的登记造册,按图纸指导工匠组装水车部件;明月掌管钱财发放工钱,清风负责后勤带着村子里的厨娘在临时搭建的草棚子里埋锅造饭,煮水炖汤,把两个猪头和十个猪脚洗净、焯水后洗净后,放进我配置好的一大锅滚烫卤水里面开始小火慢炖!
木匠师傅一大早就带着几个徒弟和青壮扛着斧头、锯子上了山。山林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木匠穿梭其中,仔细挑选着合适的木材。他目光坚定,在心中衡量着每一棵树的材质。经过精挑细选终于选好了一棵高十丈,粗2尺多的百年铁力木大树后,就让青壮们挥动斧头砍伐,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砍伐,顿时木屑纷飞进过长时间轮番劈砍,随着老木匠一声“顺山倒了!”的号子声响彻山林,百年大力木大树伴随着“轰隆”一声,轰然倒下,木匠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接着徒弟们分工合作熟练地将木材锯成五根两丈长,合适做榨油膛的长度,从大树两侧开槽挖空树心做成榨油膛,再一根一根的运送下山去。
与此同时,泥瓦匠也没闲着。青壮们拉着板车,一趟又一趟地去运砖。拉到指定地点堆放,每一块砖都被他们码放得整整齐齐。老泥瓦匠开始和泥巴砌灶。只见他手法娴熟,将和好的泥巴均匀地涂抹在砖与砖的缝隙间,动作行云流水。汗水从他额头滚落,打湿了衣衫,但他丝毫不在意,认真的按我的要求和讲解,垒起两座我要求的长方形的三眼灶台,可能是做了一辈子泥瓦匠也没有想到灶台可以这样垒,超出了自己认知的东西,却在自己手里完成了,其中的原理一点就通,感觉整个人被醍醐灌顶了,凭着这个手艺老泥瓦匠带着徒弟接了好多家大户人家和饭店酒楼灶台的改造,赚了很多白花花的银子,名声远播!
村民们也纷纷前来帮忙,有的帮忙搬运木材,有的协助泥瓦匠递砖。大家齐心协力,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在众人的努力下,榨油作坊的雏形渐渐显现,仿佛能看到未来这里出油时的热闹场景,那将是村子新希望的开始也是家族兴旺的开始。
中午在那弥漫着卤肉香味的临时草棚厨房里,厨娘们在清风的领导下,已经准备好了糙米饭,切好了卤好的香喷喷的猪头肉,猪脚肉,煮了一锅葱花鸡蛋汤,炒了一大锅葵菜,让大家去河边洗好自己带来的碗筷,就让大家一个跟一个排队打饭吃,饭打满一碗,一勺葵菜,两大片猪头肉两块猪脚肉,汤一人一碗,差不多五十人个人的饭菜就这样在狼吞虎咽中被吃得干干净净。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吃到的最美味的一顿午食了吧!
午食,我是让苏瑶带着切好的半个猪头肉,两个猪脚肉,掐着饭点回家和父母一起吃的。美食要和家人一起吃才有味道!让苏瑶用姜蒜和芫荽加点辣椒酱油,配了个蘸水料,让父母蘸着吃,如此美味佳肴一家人吃得满嘴流油,要不是我劝告父母一次不能吃太多,喜欢吃明天再做了吃,估计都被吃完了,剩下的让下人们拿去把佐料倒进去拌一下都吃了,府上下人虽说平时吃的也不差,一开始也有点不想吃,尝了一口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再去捻菜就只剩下空碗一个了!
之前这个宁静的村子里如今热闹非凡,时光仿佛被上了发条,忙忙碌碌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午食吃得好每天还结算工钱,大伙儿干起活来,都舍得出力出汗,工地上的榨油坊,豆腐坊和水车基座都已经初具规模,赶工期所以大量使用了大量圆木头,采用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建造成了木头结构的瓦房——木瓦房,刷新了木匠和泥瓦匠们的三观同时也在大宋朝增添了一种价廉物美的木瓦结构房子。为了防火就用让铁匠锻打了几把铡刀,雇佣沈家村里的10个妇人每人5文钱,把稻草铡成碎草加进放了石灰的黄泥里用棍子和铲子不停搅拌,等黄泥上劲后,用木匠做好的泥砖模具制作泥砖,堆放在工坊内的空地上晾干待用;泥瓦匠们也不闲着,用我让木匠按前世抹墙灰的工具形状做的(托盘和刮铲)木托盘装和好的黄泥用木质刮灰铲抹在内外木墙上,填缝刮平,等干透了再用石灰水刷几道就变成雪白透亮的石灰墙,防火防虫防水,可谓一举三得!还为以后用石灰水做豆腐卤水点豆腐埋下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