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夫人撇嘴,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她一惯听丈夫的,在外人面前更是要给面子。于是皮笑肉不笑地道:“大人,你多心了,我又没说什么。我是想交待去的人,今日雪大,路面打滑,让他们小心些。”
腊月里,连着下了几场雪,从昨日傍晚起,雪又下起,没有停的意思,可遍地的冰雪也影响不了过年的喜庆。因为皇帝理智,对后宫选美事件处理的仁义,臣子们心服口服,赐的几桩婚事也很合情合理,小夫妻过得比较和美。
这个年过得极好,都城内外,都是喜气洋洋。达官显贵们送到皇宫的年礼,比往年厚实,好东西堆山填海的。皇帝心情也极美,这才对嘛,君臣和和美美,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
王侍郎心情大好,早就安排着给所有主管、下人、庄丁发了岁终奖金,又准备了不少过年红包。进了冬月,就让小北山在当地县城的纸坊订了一批灯笼,一批炮仗、烟花。让府里和小北山那边都挂上灯笼,到了正日子,在村外操场上燃放烟花,大家乐呵一下。
王侍郎心情好,有三个原因,一是,皇帝英明了一回,女儿安全了,可以从青衣君祠接回家,陪在身边。二是,小北山今年的收益,比他当二十年官的俸禄都多,而且还有持续性。妹妹的心思他懂,就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哥哥家过得富裕,少看别人脸色。三是,因为他家两位公子很争气,金榜题名了。两个儿子瞒着他回来,参加了启辉二十年举办的春闱。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在太外公身边长了学问,反正是都上榜了,中了进士,就是名次比较靠后。全榜一四十一名,老大是三十六名,老二是三十九名。
东陈国能当官的途径挺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有推举入仕,举孝廉可,大儒推荐可;也有余荫入仕,宗室成员,父、祖五品以上官员,可允许家中子弟通过祖荫入仕;也有特殊渠道入仕,如外戚、尚主、宦官等;也有外门入仕,以医术、技术、武术、献策、献宝等得朝廷录用。不过,参加科举入仕,公认这是进入官场最好的途径。比余荫和杂流入仕都强,谁说出来都可以挺着胸脯说,下官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是天子门生。
王侍郎一门双进士,加上他,还有王院长或子安大人,甚至连王御史,都是进士及第,这样几代人均以科举入仕,可以算作书香门第。要是后继子弟争气,也都从科举入仕,再多几代,就能算作官僚世家。这其中要是出几个能臣要职,对自己家门第的提升大有好处。自己就两个儿子,现在都有着落了,王侍郎当然高兴。要是在以前,王家还不得大摆筵席的庆贺。
只是去年呢,皇后闹着要选美进宫,都城里的豪族世家,达官显贵,家里有女儿的都是人心惶惶。那段时间,流行婚嫁风,自然也有人家想榜下择婿。全国数以万计的举子,进士一共也就上榜四十一人,这是全国的精英分子啊。只要未婚,就有人来抢,甚至有婚约的,只要未娶进门的,就有人打上主意,自然也有人家盯上了他家两位公子。
东陈国里,大多数儿女亲事都是家长或宗族做主,想跟王家做亲,王院长是做不了主了,只能去找王侍郎,也有人找曲夫人,想搭亲家。曲夫人知道自己脑容量小,怕丈夫儿子埋怨,不敢应承,全推到王侍郎那里。王侍郎那时候知道自家姑娘被皇后盯上,想弄到宫里控制起来,正是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呢,哪有功夫考虑儿子们的亲事,不管是谁,一律拒绝。
现在闲了,才想起两个儿子来,一问才知道,这两个人因为进京赶考的事,就怕他父亲有空了收拾他们,早去青衣君祠躲了。难怪两位公子心虚,他们没有事先跟父母商量,且太外祖和白先生说过,他们火候不足,恐怕成绩不理想。他们年轻气盛,觉得要去试一试,大不了落榜嘛,正好见识一下,才知道自己差到哪里。没想到,运气还不错,出的题目他们都读过,写文章时也顺利。最后的结果,双双上榜,不过,成绩确实比较靠后。
王侍郎装模作样地沉着脸骂了几句,其实心里很畅快,嘴角直抽抽,恨不得笑出声来。看了看天色,吩咐人:“长生,你去一趟青衣君祠,叫两位公子回家吧,过年了,在外面不成样子。哦,天冷,准备个车吧,能避风,车里生个大炭盆,再拿两条搭被,盖上腿,省得老了膝盖痛。去的时候,把新出炉的点心拿上一些,还有咱家的好水果,别叫路上饿着了。”
长生连着应了几声是,心里想,大人这是高兴了吧。嘴上骂儿子,一说去接儿子,想得可真周到,又是炭盆,又是点心、果子。青衣君祠离都城一共就三十多里,就两位公子的身手和骑术,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还备什么马车。
王院长家收到年礼,一看礼单,异常丰厚。猪肉四扇,整羊八只,牛肉二百斤,白条鸡三十只,白条鸭三十只,大鱼三十条。水果三十筐,番薯三十筐、菌菇类五筐,萝卜白菘百十筐。另有给长孙夫人的养老费用六百贯钱,一对黄金绞花镯子,一套新衣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