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北部,有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开原市。开原市县域总面积2813平方千米 ,地处辽宁省北部,地理位置西起东经123° 43' 43" ,东至东经124° 48' 55",南起北纬42° 06' 55",北至北纬42° 53' 23"之间 ,东与西丰县相邻,东南与清原、铁岭县相连,南与铁岭县交界,西南与铁岭、法库县隔辽河相望,北及西北与昌图县接壤,东北与吉林省梨树县毗连,中部环接铁岭市清河区 。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开原是中国北方屈指可数的千年重镇之一 ,其历史源远流长。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原驻蓟县的燕州徙于开原,开原从此步入有行政建置的城市行列 。元和十五年(820年),开原划归渤海国,渤海国在开原城内设置扶余府,辖扶、仙两个刺史州 ,并设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地方性质的扶余国王城,开原当时统称扶余城。
926年正月庚申,辽太祖东征渤海攻占扶余城,解散扶余国小朝廷 ,保留了扶余府及扶、仙二州旧制,将老弱残兵组建为扶余城驻军,以东征渤海背景赐名安东军 。辽太祖率强将精兵继续亲征渤海国,留守的扶余军民修筑土城墙,命名郝里太保城 。辽太祖平定了渤海国,七月班师返程中入住扶余城,城上黄龙现,扶余府翻牌改为黄龙府,其府附郭扶州翻牌改为龙州,仙州不变 ,故史书上对驻开原辽初时段黄龙府又称龙州黄龙府。
975年,黄龙府卫将燕颇叛辽,携官军千余户败走乌惹城 ,使府衙破败,市井萧条,导致驻开原49年的辽初黄龙府(926~975年)撤废 。撤府后龙州升格为节度使州,继续管城里;仙州还是刺史州,继续管郊外 。999年,乌昭庆将千余户燕颇下属带出乌惹城,行进到通远城(四平城西一面城址)降辽 ,萧太后将开原城内的龙州及全班人马北迁通远另建龙州衙署;仙州升格为节度使州,进驻开原城内取代前龙州;郊外原仙州辖地降级重组咸平县 。1019年,仙州易名咸州,咸平县迁入咸州城内,驻朝廷派出机构有咸州兵马司和咸州详隐司 。吉林农安地方再设黄龙府(1020~1140年,领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府直辖三县) 。
1115年正月壬申,阿骨打建立大金国,立咸州为都城上京 ,当月设第一个省级行政建制——咸州路 。金末1213~1215年,耶律留哥在咸平建立东辽国都城中京 。1215年,蒲鲜万奴在咸平建立东夏国都城号开元 ,1217年撤离咸平,咸平即被蒙元占领,遂废除开元名号而恢复咸平原称 ;1217年,蒲鲜万奴移师黑龙江东宁县的拔岛建都仍称开元,于1233年被蒙元所灭 。
蒙元期间,延续金朝咸平府领八县的行政区域(1217~1264年) ;元朝辽阳行省辖一府七路的地级体制,其中咸平府领六县(1264~1342年) ;南迁咸平的开元路领七县(1342~1388年) 。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朝接管辽东,改开元为开原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明在此地设三万卫、辽海卫、安乐州 ,开原老城是明代兴建最早的古城,素有“辽北古城”之称 。清康熙三年(1664年),撤销三万卫,置开原县,属奉天省 。
民国初,开原属奉天省辽沈道 。1939年3月(民国二十八年),开原县公署建在新城(现开原市),隶属四平省 。1949年10月,归辽西省管辖 。1954年8月,归辽宁省管辖 。此后,开原的隶属关系历经多次变更,1956年2月归铁岭专员公署领导,1958年12月归沈阳市领导,1964年4月归沈阳专员公署领导,1968年5月归沈阳专区革委会领导,同年12月归铁岭专区革委会领导,1970年7月归铁岭地区革委会领导,1978年9月归铁岭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84年9月隶属铁岭市管辖 。1989年3月,撤县建市,隶属铁岭市管辖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开原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 。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扶余的粗犷、高句丽的坚韧、鲜卑的豪迈、契丹的奔放、女真的勇武,与汉文化的厚重在此激荡交融 。从神秘的萨满祭祀到欢快的二人转表演,从精巧的剪纸编织到醇厚的饮食风味,都展现着开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大戏院二人转演出好戏连台,满族风情大秧歌舞动街头巷尾 ,无数新时代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续写着奋斗与快乐的精彩故事,让民族文化的薪火永续相传 。
开原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 。在古代,有不少英勇善战的将领从这里走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保卫家园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在文化领域,也有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描绘了开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虽然有些人物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在开原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