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
孙新点头附和,
“若梁山也愿招安就好,”
“我和解珍去投靠他们,将来大家都能为官,岂不美哉!”
“看梁山的势头,显然是铁了心要**对抗到底**,”
孙立摇摇头,
“指望他们毫无意义……”
“但靠我们自己,也有些棘手,”
孙立无奈说道,
“眼下的办法,”
“最好是找个大寨,且有意招安的投奔,”
“咱们顺势而为,”
“或许就能一同招安为官。”
“说起山东的各路山寨,”
孙新思索道,
“虽多如牛毛,”
“但数得上号的,不过几处,像是济州的梁山、青州的清风山……”
“这其中,”
“多数山寨或是效仿梁山,”
“铁了心对抗到底,”
“要么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劫掠,”
“说来,真心想招安的,”
“似乎唯有清风山的宋江。”
“这宋江之名,我也有所耳闻,”
乐和开口道,
“他乐于助人,又极重情义,”
“在江湖中,享有呼保义、及时雨之称。”
“先前梁山遭官兵围攻时,”
“这宋公明还曾亲自前往相助……”
“曾写下一篇讨逆檄文,”
“号召山东各路山寨支援梁山!”
“我记得,那檄文里分明提到要除暴安良,拥戴贤君,”
“这岂不是把希望招安的心思表露无遗了吗?”
“听说之后,不少渴望入仕的江湖人士,”
“纷纷前往清风山投奔宋江!”
“清风山......”
孙立思索道,
“我记得,那清风山的主人,好像是劫取生辰纲的托塔天王晁盖?”
“不错,”
孙新点头道,
“宋江与晁盖关系很好,”
“算起来,晁盖还是清风山的副寨主。”
“嗯,”
孙立眉头微皱,
“那晁盖呢?他想招安吗?”
“这个我不清楚,”
孙新摇头道,
“不过我听说,”
“晁盖与梁山的大当家东京赵大郎交情深厚。”
“当年生辰纲事发,”
“正是梁山出手,救下了晁盖等人。”
“后来,”
“晁盖他们被青州官军围攻,”
“丢了二龙山的基业。”
“也是梁山的大当家将清风山让给他们,”
“才让他们有了落脚之地。”
“与梁山关系密切,”
孙立严肃道,
“看来这位晁天王,多半无意招安。”
“兄长为何如此断定?”
孙新疑惑道,
“宋江亲自到梁山相助,”
“不也是为了招安吗?”
“晁盖说不定也是如此呢?”
“这可不同,”
孙立笑着说道,
“单看你说的这些,按理说清风山上,”
“应该晁盖与梁山的关系更亲近才对,”
“为何反而是宋江前往相助,”
“还声势浩大?”
“这......”
孙新摇摇头,
“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自然是有缘由的,”
孙立冷笑一声。
“这就好比官场中的权力之争。”
“依我看来,”
“那及时雨宋江,恐怕已经快要把晁盖架空了。”
“这两人之间,早晚免不了要有一场较量!”
“这样说来,”
乐和苦笑道,
“清风山我们是不是不能投了?”
“谁说不能投了?”
孙立笑道,
“我们就直接去清风山?”
“可是,”
孙新疑惑道,
“大哥不是说清风山可能会内斗吗?我们现在去投靠,岂不是会被牵连进去?不如等他们分出胜负,到时候再加入岂不是更好?”
“自古以来,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实在?”
孙立摇头道,
“既然我们想获得官职,就要主动争取!”
“现在就去投靠宋江,等将来清风山内斗时,我们可以助他除掉晁盖,掌控清风山大权。
到那时,朝廷招安,宋江必定感激我们的功劳,肯定会把我们的地位排在前列,说不定我还能谋得一个比提辖更高的职位呢?”
一番商议后,最终由孙立拍板,决定前往清风山。
孙立、孙新、顾大嫂和乐和四人整理好行装。
为避免山寨里的两百多喽啰不愿跟随,导致他们人少势弱,被清风山轻视,孙立干脆一把火烧了登云山的城寨。
登云山的喽啰们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跟着孙立等人,一起前往青州的登云山。
……
孙立等人离开不久,赵言带着刘慧娘、陈丽卿以及焦挺和几个亲卫也抵达了登云山脚下。
此次返回登州,时间充裕,即便登州水军留有探子,也不算紧迫。
待探子传来消息,水军返航也需要时日,赵言便打算趁此机会游览登州各地。
行走间,他们来到登云山脚下,想起邹润与邹言叔侄已将此山寨交予孙立等人居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