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摸了摸自己的刻刀。刀把上的包浆,是父亲用茶油擦了十年的;刀身的缺口,是去年刻《法华经》时崩的——那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整套经版,手抖得厉害,刻错了三刀。
"我不怕慢。"他把刻刀往木板上一抵,"我要刻的,是能让子孙后代摸得到温度的字儿。"
四、百工同辉
三年后,苏州城的街头多了道新景致:沈墨的"墨香斋"门口,总围着来看刻版的百姓。有人捧着新刻的《心经》念诵,有人摸着木版上的莲花惊叹:"这纹路,比真花还活!"
周老爷的石印坊关了门。听说他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说:"去墨香斋,找沈小师傅。我那套《红楼梦》石印版,刻得再精致,也没他木版上的墨香......"
《百工图》里的画像更清晰了。沈墨发现,每幅画像的角落都多了行小字:"某年某月,某行业祖师显灵,传艺于沈氏子孙。"
那天夜里,沈墨又在阁楼看图。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绢帛上,照见所有的祖师像都站了起来。铁匠抡着锤,绣娘捏着针,木匠拉着墨斗......他们围着沈墨,像围着团火。
"娃子,做得好。"沈伯安的声音里带着笑,"咱沈家的刻刀,没断。"
沈墨摸了摸自己的手背。刀痕还在,可已经长出了新的皮肉。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就像《百工图》里的祖师们,他们的手艺,从来不是锁在图里的,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后来,有人在苏州的玄妙观看见幅新卷轴。绢帛还是米黄的,可上面的画像都活了:铁匠的锤子在飞,绣娘的针儿在跳,木匠的墨斗在转......最中间那幅,是个穿青布衫的老头,正教个小娃娃刻莲花,小娃娃的手背上,还留着新鲜的刀痕。
卷轴的边角,多了行小字:"百工不灭,唯心相传。"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