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溪镇的五月,蝉鸣裹着槐花香,把青石板路都熏得软乎乎的。街角茶棚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半张茶桌——上面摆着把紫泥小壶,壶身油亮得能照见人影,正"滋滋"吐着细白的茶烟。
"又来啦?"茶博士擦着桌子笑,"许道长,您这壶怕不是成了精?每日晌午准来,泡的还是那碗野菊茶。"
穿月白道袍的老道正往壶里续水,指尖在壶钮上轻轻一旋,壶嘴便溢出缕绕指柔的茶香:"这壶叫'芥子',装得下大千世界呢。"
茶棚里几个顽童挤在竹帘外,最皮的那个叫阿元,正扒着桌沿儿踮脚看。他听人说许道长的壶能"纳须弥于芥子",偏不信这巴掌大的壶能装下什么乾坤。
"师父!"阿元拽了拽隔壁卖糖人的王伯的衣角,"那老道士的壶真有宝贝?"
王伯眯眼笑:"你当是戏文里的水晶宫?不过是把养得油润的紫砂壶罢了。"
可阿元偏起了心思。第二日晌午,他揣了块从河边捡的鹅卵石,等许道长进了茶棚,便猫着腰绕到后巷。茶棚后墙有块松动的砖,他轻轻一推——哎呦!后墙根儿竟堆着半筐山核桃,也不知是哪个馋嘴的猫叼的。
阿元刚要退,忽见许道长的道袍角扫过竹帘,那把"芥子"壶正端端正正搁在茶桌上。他心一横,摸出鹅卵石砸向窗户。玻璃"哗啦"碎了道缝,他赶紧缩成虾米,却见许道长慢悠悠摸出块帕子,擦了擦壶身,又续上茶。
"小崽子们莫闹。"许道长转头对茶棚里喊,声音里带着点笑,"这壶金贵,磕着碰着可心疼。"
阿元躲在砖堆后,心跳得像打鼓。他等许道长喝完茶,见那壶又被小心揣进道袍,这才溜回家。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盯着窗台上的破瓷片发呆——那日砸壶时,他分明看见壶身闪过道青光,像深潭里的月光。
第三日,阿元起了个大早。他揣着从药铺顺的朱砂(说是能避邪),摸到许道长住的破庙。庙门虚掩着,他溜进去,就见香案上摆着那把"芥子"壶,正对着窗台上的盆栽。
"机会来了!"阿元咽了口唾沫,轻手轻脚凑过去。他刚要伸手,忽听壶里传来"叮咚"一声,像泉水滴进石潭。他屏住呼吸,凑近些——
壶口突然泛起白雾,等雾气散了,眼前的景象让他倒抽冷气:方寸之间,竟有层叠的青山!青灰色的山石间,一条细若游丝的溪涧正淌着,溪畔立着座红墙小楼,檐角挂着串铜铃,被风一吹,"叮铃叮铃"响。
更奇的是,小楼前有片菜畦,几个穿粗布衫的人正弯腰除草。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手里攥着根狗尾巴草,正逗弄着脚边的花斑猫——那猫的影子,竟和阿元家那只"阿黄"长得一模一样!
阿元瞪圆了眼,想凑近些看,忽觉脸上一凉。他一摸,原来是壶身渗出了细密的水珠,像人在出汗。再看那小丫头,竟也正歪着头往壶外瞧!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和阿元昨日在河边见过的、蹲在石头上洗衣的小秀一个模样。
"是你?"阿元脱口而出。小丫头也张了张嘴,声音却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你......你是谁?"
壶里的景象突然晃了晃,山石上的溪涧溅起水花。阿元吓得手一滑,怀里的朱砂包掉在地上,"哗啦"撒了一地红粉。等他再抬头,壶口的白雾已经散尽,只剩那把紫泥小壶安静地躺在香案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小贼!"
庙门"砰"地被推开,许道长站在门口,手里举着根烧火棍。阿元想跑,可双腿像灌了铅,"扑通"跪在地上。
"你偷看壶里?"许道长的声音不紧不慢,"可知这壶里装的是甚?"
阿元抖得说不出话,只盯着地上的朱砂。许道长却笑了,弯腰捡起他脚边的鹅卵石:"你昨日砸窗,用的是后山的鹅卵石;今日偷壶,撒的是药铺的朱砂——你这小崽子,倒比那些装模作样的香客实在。"
阿元抬头,见许道长眼里没有生气,倒像看只偷腥的猫。他壮着胆子问:"道长,壶里真有......有小丫头?"
"有。"许道长把壶轻轻搁在桌上,"那是十年前的你。那年你五岁,在河边玩水,掉进了冰窟窿。是我把你捞上来,用这壶收了你的魂魄。"
阿元只觉后颈发凉。许道长又续了盏茶:"可后来我发现,你这魂魄里藏着股子机灵劲儿——你见蚂蚁搬家会蹲半个时辰,看蜘蛛结网能数清丝缕,闻见花香能说出三种不同的香。这样的眼睛,不该困在壶里。"
"那我......"阿元喉咙发紧,"我方才看见的小丫头,是我自己?"
"是,也不是。"许道长用茶筅搅了搅茶沫,"壶里的世界,是你心里的世界。你看山是青的,水是绿的,人是有笑有哭的——可你从前总嫌山不够高,水不够宽,人不够热闹。"
阿元想起昨日在茶棚外,他嫌王伯的糖人做得小,嫌卖花担子的茉莉不够香,嫌隔壁张婶的闺女唱歌跑调。原来那些他觉得"不够"的,都在壶里成了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