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掌柜来得可真不巧。
王小青他们下地了。
下地?
对!
他们的那些红薯和土豆半个月已经经过老太太的指导发芽,一个个长势喜人。
这不,大家伙刚刚收完了夏收!地里的稻米实在是让人无语。
因为缺水,稻米很明显收成不好。
他们估算了一下,这里的地也就能用的只有两百亩。
这些稻谷去皮之后,恐怕剩下的不两千斤糙米。
他们都是无语。
没办法,村子靠山。
山地很多,但山势陡峭,很多地眼瞅着就是不能耕种。
谁不着急。
现在他们才明白原来的十八里铺的村民为什么饿成那样。
一百多号人,只有两百亩地。
粮食就算一年两季,下来也不过四千斤。
可是光是赋税就要交了三千斤。
剩下的也就是一千斤米,要供养全村一百多口人。
一个人平均下来都不到一百斤。
问题是这是丰年的口粮。
要是遇到灾年,估计是一家能有几十斤已经是顶天了。
赵老三可是说了。
今年对于他们已经是丰年。
去年他们几乎是颗粒无收。
这么来来回回算一算,能不挨饿啊。
他们把两百亩地没种土豆和红薯。
还是把晚稻种下去了。
赵老三没看过这东西。
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应该种秋收的晚稻。
不然吃什么啊。
今年水也引下来了,这种事情往年可没有。
人力上面可是省事很多。
不好好利用现在的优势,万一错过了收成可怎么办。
王小青和王老太商量了一下,本来土豆和红薯就什么地质都好生长。
干脆一点不要占用这仅有的良田,毕竟还要交赋税。
光吃土豆和红薯也不行啊。
大米还是要吃的。
就算是糙米那也是米啊。
王老太让王鹏举和韩大志跟着她上山。
老太太经验丰富。
王小青在这一点上那就甘拜下风。
她拿的起手术刀,可是绝对不会种地。
老太太查看了山势之后,找了村里的一帮子年纪和她不相上下的老太太开始开荒。
村里的女人们下田插秧去了。
一部分年轻人都在纸坊干活儿。
开荒的事情只能是安排了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们。
就是这些大婶们。
别看开荒看起来很累。
可是老太太有经验。
男人们先上去把树伐了,开出空地,她们再上去翻整土地。
这样工作就减少很多。
土豆和红薯其实不怎么挑土壤。
于是他们倒是动作很快就开出来三四十亩荒地。
主要是很多人看着这地都是摇头。
山上的地沙土还是比例太大,要是种水稻,那能不能种活都是问题。
可是老太太不介意啊。
这地种土豆红薯正好。
土豆就需要这种沙土的地呢。
大家伙不明所以,可是干活儿没人偷懒。
王老太老是能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大家都认为这是人老成精的结果。
也愿意听,主要是老太太一路上没少给人大家伙出主意,还都是救命的主意。
这不,现在大家伙一看居然种的是谁都没见过的东西,也不问,就是干。
三四十亩地,再加上林间的一些地,对于他们这些干惯农活儿的人来说,根本不是事儿。
也就四五天,土豆和红薯就下地了。
王小青就在一边看着,主要是在那里琢磨,纸坊现在已经投入大批量运作。
可是他们的市场还没彻底打开呢。
随着洪都的第一批宣纸开卖。
应该会有很多人知道王记宣纸。
现在就是他们大力宣传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手了。
她琢磨韩大志和大伯都是必须派出去得人才。
人不磨砺不行。
韩大志肯定没问题,走南闯北那是人精。
可是大伯就要差一点。
现在张嘴还张不开。
可是无论怎么样,这开拓市场送货收钱总要亲近的信任的人干啊。
要是王鹏举不行,她还真的要考虑其他的人。
可是王家能拿的出手的人可没几个。
年轻力壮的在纸坊里学手艺呢。
要是年纪大的还不能顶事。
那还真是青黄不接啊。
王小青坐在田垄上,头顶上就是一颗桑树,王老太正在那边指挥着妇人们干活儿。
这里因为靠近洪都,造纸业发达。
王小青琢磨要是自己银钱趁手,肯定买一座山,专门栽种桑树褚树,现在他们可是要花一笔开销啊。
今天大伯送货去徐记了。
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王老太擦着汗,走到树荫底下。
“奶奶,喝口水!我给您晾凉的凉开水,其实还温着呢。”
王小青赶紧给奶奶倒水。
这种天气,自己奶奶这么大年纪还在这里田间地头的忙活!还不是为了他们的嘴巴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