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的山羊胡随着说话的嘴巴动作一抖一动,众人听得又勾起了兴趣,开始安静听了起来。
:“要说神仙也只能神仙才能寻见,亏得陶仙翁催动符咒,拼尽最后一丝法力找到清玄仙君,请求他看在天下苍生的份上救皇上一命。据说陶仙翁当时是涕泪横流,泣曰:老仙儿云游四海,众苍生颠沛流离,若被梦魔罗害得明君主星斗数沉光,将来受苦的还不是天下的百姓?你我同出仙门,若论起仙门根源,我们还同一师祖,并且师祖灵宝天尊师承鸿钧老祖,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君并为三清天尊,所创仙门已传至六十一代。老仙儿师承灵宝天尊五十四代弟子云中仙人,虽然老仙儿已近天年,可从未忘记仙门教诲,曾记师祖曰:入我仙门守我规法,弃世家俗事,拾修真以至诚。凡人修仙者刻苦己身,事五诫承十善,苦修神游千里,悯苍生于河山,方悟本门妙真之道也。九九八十一难方成真人,历万千磨难登临仙界!”
说书先生说到最后竟唱了起来,一边唱还一边拱手作揖,仿佛自己也成了修道之人,面前听客都是难得一见修有所成的道友。
众人听得入迷,一脸神往地看着说书人。说书人清了清嗓音又继续道:“清玄仙君师出仙门,又曾在鸿儒大家座下濡染多年,突然听闻陶仙翁说起仙教箴言,不由得感慨万分。并且清玄仙君修为已登峰造极,正如他自己所说,或许他就是天上的无上仙君下凡来说协助皇上重新归列仙班的,就是陶仙翁不说,清玄仙君大概也不会袖手旁观…”
:“果然,清玄仙君当即回宫,利用陶仙翁事先找好的仙童纯阳之血,耗费许多功力才救回了皇上!”
:“仙童的纯阳之血?这其中有什么说法?”说书人讲得离奇,儒生们也听得惊奇。
:“仙门术法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轻易得知?总之,那几个仙童是陶仙翁事先准备,显然陶仙翁早知会有这么一出,不然几个仙童的八字也不会正好对应天干地支至阳四柱了。如此一来陶仙翁早有预备,二来清玄仙君道法高强,梦魔罗很快从皇上龙体中被驱逐,第二日皇上就醒过来了!为此满朝文武都很是庆幸!若不是仙君心胸阔达,不计较从前过往,皇上只怕不知被梦魔罗折磨成什么样呢!如今梦魔已除,清玄仙君自然功不可没,当然也不能忘了陶仙翁,要不是仙翁找回来清玄仙君并且事先早有准备,梦魔怕是没这么快被驱除。然而陶仙翁被梦魔所伤,仙君再见他时仙翁已经法力尽失,一夜之间,人就像吸干的躯壳,皱巴得像是多年风干的陈皮!更令人惊悚的是,老仙翁一张嘴,发出似老树妖的声音,手也像干瘪的黑色枯藤,仙君被他吓了一跳!谁还能认得出面前之人竟然是从前那个仙风道骨的陶仙翁?!”说书人眼中隐隐泪光,语气中很是惋惜。
:“老仙翁已尽他最大的力气,最后抓着仙君的衣袖泣曰:老仙儿愚钝,修炼道法百年,也该到了得成正果的时候了!只叹民生之多艰,如蜉蝣逆之沧海,老仙儿无能为力,仙君道法高深,请尽力而为…尽力而为!”
说书人声音干哑,拿着抚尺的手掩在胸口,模仿将死之人说话的语气好似一口气喘不上来,众人跟着他瞪大的眼睛呼吸缓慢,心口仿佛充满了说不出的苦涩。
说书人的手慢慢垂下来,眼里带着凄婉叹息:“陶仙翁不无遗憾离开了人间!皇上得知此事后感念仙翁之忠诚,赐锦衣法冠,令座下弟子扶棺还山,还赏白银万两为仙翁开建道观。自此,清玄仙君便是天行宫真正的第一道仙,着锦衣道袍,戴重莲法冠,换禅斋移居神坤殿,号‘元真无上仙君’!”
:“清玄仙君确实不负仙翁所望,在他住进神坤宫不久便向皇上荐言:陛下又一次平安渡劫,是陛下的修为,是天命所归,更是万民之福!请陛下广开庙堂,修水利,筑河道,以还神明庇佑之恩德!”
书生们纷纷议论,其中一人道:“就该如此,这些年天灾不断,想必是人间有失神明恼怒的结果,晚生听说民间许多道观香火有限,就该多修庙宇敬拜各方诸神才是,等天下香火旺盛,神明庇佑人间风调雨顺,百姓方可安居乐业!”
书生们点头称是,接着有人又道:“最重要的是仙君还提议修水利,筑河道,各位兄台不知,渭南虽地处黄河腹地却连年干旱,好不容易到了雨季,黄河又易生洪流淹没百姓房屋庄稼,若趁现在干旱时期多修分洪沟渠,修起来来年发洪水时用来蓄水的堤坝,渭南百姓将来何苦年年干旱?”
:“不要说渭南之地了,就是富庶如江都,肥水不也到不了荒山沟渠么?若张兄说的能够实现,不要说功在千秋了,就是现在也利在一时啊!尤其是今年,现在虽是隆冬时分,可由于连续干旱,今年渭南多少百姓颗粒无收?再不想办法救灾,渭南怕是要起来叛乱呢!”
:“渭南也起来贼乱?!”中间一个穿着锦衣棉袄的书生吃惊地道:“那边居然这么严重了么?我道东边倭寇侵扰,百越匪患,边疆东虏人烧杀抢掠就已经够让朝廷头疼的了,若是渭南再起来叛乱,这天下…怕是要大乱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