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完昭陵六骏后,讲解员又领着三人在石刻艺术室内稍作停留,观览了数件同样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天幕上下的古人们,皆是看得目不转睛,赞叹连连,满足了众人的眼福,讲解员这才微笑着将三人引向碑林的核心区域。
讲解员目光温和地看向李今越和林幼微,轻声问道:“不知三位对碑石、书法可有了解?”
李今越尴尬地笑了笑,说实话,让她看还可以,但说了解,那她可真是不敢当。
倒是林幼微笑了笑说道:“小时候跟家里老人学过一些毛笔字,但称不上了解。”
唯有嬴政,以及天幕下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听闻“碑石”二字时,精神陡然一振。因为他们知道,这讲解员提及此,定然是要进入这博物馆的正题“碑林”了,倒不是说先前的昭陵六骏不够精彩,不够震撼,只是相较于那些战马石刻,碑石与书法,于他们而言,无疑具有着更为致命的吸引力。
[碑林!终于要看真正的碑林了吗!]
[期待已久!期待已久啊!]
[不知这后世的碑林,究竟收藏了何等绝世墨宝!]
讲解员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柔和:“没关系的,我相信,今日的碑林之行,一定会让三位对咱们的碑石和书法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与感触。”
“大家都知道,咱们西安碑林,主体是由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其中,碑石的陈列主要分为了七座大型陈列室。而在咱们国家的很多博物馆中,第一展厅往往陈列着最为核心、最具分量的文物。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便是咱们大唐时期最大,同时也是最具文化气息的一组碑石——《开成石经》。”
谈话之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第一展厅的入口。当三人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刚刚迈入展厅的那一刹那,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只见偌大的展厅之内,密密麻麻地矗立着一方方高大的石碑,每一块石碑都被通透的玻璃精心保护着。用以保护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从展厅入口向内望去,碑石林立,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那恢弘的气势,让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心生敬畏。
天幕之下,瞬间沸腾!
[这……这便是碑林?!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壮观!太壮观了!这简直是吾等读书人的圣地啊!]
[若是能置身其中,日夜研读,此生何憾!]
无数儒生激动得捶胸顿足,恨不能身临其境,亲手抚摸那些历经千年的石刻。
“三位请看,”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这就是咱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开成石经。它共由一百一十四块巨大的石碑组成,每一块石碑的两面都镌刻着文字,总计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其布局之严整,气势之恢宏,堪称石刻之最。”
六十五万余字!
天幕下的文人们再次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充满了狂热。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汇总之所!
[唐人竟有如此魄力,将如此浩瀚的经典尽数刻于石上!真乃千古壮举!]
[哎呀!这些后世小辈怎得不知走的再近些啊!也让吾等瞧瞧仔细啊!]
[是极!是极啊!怎得始皇也是如此啊!快在走近些啊!!!]
一些心急的鸿儒已经开始催促起来,仿佛如此催促便能让在场的几人走的更近些,让他们看得更清楚。
讲解员似乎是感受到了无形中的催促,引领着三人边走边解说道:“《开成石经》的刊刻,始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雏形,但技术尚未普及,成本也高。士子们研习经书,主要还是依靠手抄。但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误、遗漏,一人抄错,便可能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不同版本的经书之间差异越来越大,给学子们的学习和科举考试带来了诸多不便。”
“于是,为了统一儒家经典的文本,避免传抄过程中的讹误,也为了给当时的科举考试提供一个标准范本,唐文宗下达了刊刻石经的诏令。这便是《开成石经》的由来。”
听到此处,无论是唐朝以前还是之后的儒家学子,都不由得对唐文宗此举深表赞同。
[唐文宗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是极!有了这石经作为标准,天下学子便有了统一的范本,可免多少传抄之误!]
[确是圣明之举!规范文本,科举取士方有准绳!]
而此刻,身处天幕之下,刚刚经历了“甘露之变”的切肤之痛,深知自己对朝局已无力回天,却依旧在剩余时光里勤勉政事的唐文宗李昂,看着光幕上那些来自不同时代,却都对他此举赞不绝口的弹幕,嘴角不由得泛起一抹苦涩而欣慰的笑容。他一生被宦官掣肘,壮志难酬,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的一项文化工程,竟能在千百年后,依然被后人铭记和称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