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秦始皇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沉静,目光深邃,昨日天幕带来的震撼与思索,已沉淀为胸中丘壑。阶下,李斯、隗状、蒙毅等重臣肃立,皇长子扶苏亦在列,神情恭谨。
秦始皇坐在御座上,目光深沉地扫过阶下肃立的几位重臣,缓缓开口,“昨日天幕所示,诸卿皆已明了。后世华夏,能以贫弱之躯,硬撼诸强,靠的便是那股不屈之气,更是那足以掀桌的实力。此乃立国之本,强权之道。”
他顿了顿,继续道:“既已知后世经验,当为我大秦所用,好了,诸位,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李斯状率先出列,说的却另一件事:“陛下,如今大秦内部事务繁杂,需耗费心神梳理。加之,征伐东海倭寇之战亦迫在眉睫,调兵遣将,粮草筹备,皆需周密部署。”
“臣,斗胆请议,蒙恬将军长年戍边,亦深谙兵事。值此多事之秋,是否可暂调蒙恬将军回朝,共商国策,以集思广益,应对当前纷繁局面?”
此言一出,不仅阶下群臣微微骚动,就连秦始皇,敲击扶手的指尖也倏然停顿。目光中掠过一丝惊讶。
始皇帝心里跟明镜似的,李斯与蒙氏兄弟之间,素来政见不合,有些矛盾。今日李斯竟主动提出召回蒙恬,这无疑是破天荒的,看来,昨日天幕的冲击,确实让一些人放下了过往的成见与芥蒂。
秦始皇紧绷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似是欣慰。
“廷尉所言,朕亦有思量。”始皇帝的声音带着一种难得的温和“长城防务至关重要,但如今暂且也无需时刻重兵驻守。朕已决定,召蒙恬将军回咸阳议事,长城守备军,留下必要人手即可。”
“还有此前提到过的连坐之法……朕思虑再三,此法虽苛,然眼下地方未稳,人心未定,骤然废除,恐生祸乱。待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之后,再议不迟。”
秦始皇并未在此事上过多停留,直接抛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此前后世天幕提及,有‘考试’之法,用以选拔人才,其法不问出身贵贱,唯才是举。朕观此法,颇有可取之处。隗相,李卿,你们以为如何?”
隗状闻言当即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此法甚妙!天幕所示,后世人才辈出,其选官制度必有可取之处。若我大秦能效仿此法,选拔人才,那天下英才,皆可为陛下所用,大秦何愁不兴!”
“善。”嬴政道,“既如此,那诸位便就此议一议,这考试之法,该如何推行?”
隗状沉吟道“臣以为,当效仿后世,统一考试之流程,制定标准。为保其公,考试章程、题目,皆需严密,然,我大秦未有后世那般洞察细微的监察奇术。故臣斗胆提议:自拟定考题之始,至学子入场应试之终,所有关窍,皆应由我大秦之锐士驻守,务必做到固若金汤,绝不容许丝毫舞弊之可能。”
李斯也抚须赞同“陛下,隗相所言极是。然,万事皆有法度。既行考选,必先立其法。如何考?考何内容?如何防范作弊?皆需有明确律法约束,方能行之久远。”
隗状接口道“李廷尉所虑极是。考试之题,当由朝廷统一拟定,并由禁军严密护送至各地,确保绝无泄露之虞。此外,考选官吏,非但要看其成绩,更应考察其品行,绝不能让有才无德之辈窃据高位,为祸一方。”
秦始皇听着两人的讨论,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善。此议甚合朕意。那依你们之见,这考试,该考些什么?”
几人略作思忖,隗状道:“既要选拔治理天下之才,当效仿后世,分门别类。臣以为,可设‘文’、‘理’二科。文科,当以我大秦律法为根基,兼及《诗》、《书》等经典,考察其经世济用之学问。理科,则重实践,考农桑水利之术,天文地理之识,算学格物之能。”
“善。”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卿已有方略,此事便刻不容缓。”
“待上将军蒙恬回朝之后,即可着手准备,待考选出人才,且不必急于委以重任,先遣往地方,效仿后世,从底层做起,磨砺心性,熟悉政务。待地方治理初见成效,百姓安居,届时,再议废除连坐之事。”
隗状又补充道:“陛下,既行新法考选,如今在任之官吏,是否也应一体考之?如此,方能知其优劣,辨其是否德能配位,免得尸位素餐,耽误国事。”
秦始皇满意道:“此言有理,待考选章程拟定,所有在任官吏,无论品级,皆需参与考核,不合格者,视其情节,或降职,或罢黜!”
此令一出,殿内气氛又是一肃。
解决了内政大事,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东方:“攻伐倭国之事,不可懈怠。扶苏。”
一直安静站在一旁的扶苏立刻上前:“儿臣在。”
“朕让你留意天幕,联络他朝,探寻倭寇之事,办得如何了?”
扶苏闻言,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这一次,他的脊背挺得比往常更直,眼中闪烁着一种难得的、混合着恭谨与自信的光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