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当时,日军侵略加剧,华北危急,运输大队长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张、杨主张联共抗日,于是张和杨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前来督战的运输大队长,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经过多方斡旋,运输大队长最终接受联共抗日的条件并获释。】
天幕之下,死寂之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错愕。先前是愤怒,是悲痛,而此刻,却是有一阵深深的无语,唯有满腔的荒谬感堵在胸口。
国门洞开,倭寇肆虐,山河破碎,而那个号称最高统帅的运输大队长,竟需要部下拔刀相向,以兵变的方式来“劝说”他抵抗外侮?!
这是何等的滑天下之大稽!
领袖?元首?连保家卫国这等最基本、最天经地义的职责,都需要靠武力胁迫才能履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昏聩或怯懦,这是对国家、对民族、对脚下每一寸土地的公然背叛!
立国之基何在?民族大义何存?
那位孙先生若泉下有知,目睹此景,怕不是会气的把棺材板掀了吧!一声叹息,饱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情绪。
【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华夏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以侵略华夏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随后将目光转向华北。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华夏守军拒绝后发动攻击。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但因装备差距逐渐陷入被动。日军不断增兵,最终导致全面战争爆发。】
【1937.8.13,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华夏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展开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会战不仅是华夏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华夏”的狂妄企图,彰显了华夏人民的坚韧不屈,但尽管华夏军队顽强抵抗,但由于装备落后、指挥混乱等原因,最终被迫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沦陷。】
【1937.8.25,工农红军改编为GM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9.25,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最终全歼敌军千余人,缴获大量物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升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平型关的捷报传来,如同一道微光刺破了沉沉乌云,让天幕下无数颗因愤怒与悲凉而揪紧的心,稍稍得以喘息。胸中郁结的块垒,似乎被这难得的胜利冲淡了些许,紧绷的空气里,终于有了一丝如释重负的松动。然而众人还不知道的是接下来,他们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令人绝望的场面。
【1937年,GM政府撤离南京,迁都重庆。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南京沦陷的局势,GM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937年,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华夏军队为抵御日军进攻南京而展开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斗从12月1日持续到13日,在这场战役中,众多华夏军人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8位将军壮烈殉国,用生命诠释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南京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华夏守军的英勇表现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后续战略调整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这场战役也向世界展示了华夏人民誓死抗日的决心,成为华夏民族团结御侮的重要象征。】
【1937年,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据历史资料记载,遇难人数超过30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无辜平民或战俘被杀害】
炮火仍在撕裂南京残破的天空。守军的阵地一个个被打垮,官兵成片地倒下,许多人至死,枪口仍指着前方,圆睁的双目凝固着不屈。焦黑的废墟间,遍布着年轻的、甚至稚嫩的遗骸。
“余师长…余师长…”战壕里,一个遍体鳞伤的士兵对着话筒,气若游丝,“我们…没给您丢脸吧…没给华夏人…丢脸!”话音未落,他猛地拉响了怀里的手榴弹,轰鸣声中,硝烟吞噬了他最后的身影。
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浑身血污的士兵泣不成声,声音颤抖而绝望“我们的团长…连长…没了…营长…排长…也没了……”
城破了。日军如潮水般涌入,烧杀抢掠,抓走了妇女。他们闯进医院,无视任何公约与人道,对着手无寸铁的伤兵举起了屠刀和刺刀。病房里,枪声、惨叫声此起彼伏,更有不愿受辱的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