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咸阳宫内
群臣分列两侧,低声议论着方才天幕所示,还不时悄悄抬头看向龙椅上的秦始皇。
“陛下,”一位身着深色朝服的大臣缓步出列,躬身一礼,“臣,隗状,有本要奏。”
秦始皇微微颔首,示意隗状继续。
隗状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初定,六国百姓虽已臣服,但面对我大秦之习俗,律法,却多有不适,长此以往,他们难免心念故国。”
他顿了顿,偷眼看了一下秦始皇的脸色,见始皇帝的脸色如常,继续说道“如今天幕降世,为我大秦正名。且‘华夏’之名以埋下种子,六国百姓更知自己与我大秦同根同源。臣以为,此时应当顺水推舟,安抚六国百姓,使其对我大秦心生认同,方可长久。”
始皇帝听完点了点头,隗状的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继续。”
“臣以为,可从三处入手。”隗状见始皇帝并无不悦,便娓娓道来,“其一,大秦可效仿那天幕所示之汉初,休养生息,使百姓减轻负担,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生活稳定,自然感念朝廷恩德。”
“其二,当广施教化,使六国百姓知晓我大秦并非蛮夷,而是与他们一般,皆为华夏儿女。如此,可消弭隔阂,增进认同。”
“其三……”隗状的声音略微低沉,“臣以为,当适当放宽刑法,废除……那连坐之法。”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不可!”在众人还在惊诧之际,李斯猛地站了出来,厉声反驳“隗相!不可!连坐之法,乃我大秦律法之基石!若废除连坐,百姓犯法,何人检举?又如何震慑宵小?”
身为法家坚定的拥护者李斯无法接受隗状的做法,若是法律可以随意修改,那法律的威严又在何处。
隗状见李斯此言反对却也毫不退缩,开口说道“廷尉此言差矣!连坐之法,固然能威慑一时,却也使得黔首跟生活的战战兢兢,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无法互相信任,邻里之间互相防备,且黔首们人人自危,更容易牵连无辜啊。”
“强词夺理!”李斯怒目圆睁,“若无连坐威慑,岂不是让百姓肆意妄为,天下岂不大乱?”
“廷尉过虑了!”隗状寸步不让,“百姓又不是天生奸恶,如今天下大定,只要我等官员尽心竭力,教化百姓,百姓们又何须去触犯那法律?况且,废除连坐,并非废除刑罚,对于那些大奸大恶之人,我等依旧要严惩不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大殿之上,火药味渐浓。
“好了。”秦始皇出声,打断了两人的争吵。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争执不休的两人,最终落在了隗状身上。
“隗相,所言,确实有理。”秦始皇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但连坐之法,乃我大秦立国之本,且有些地方过于想当然了,所以这连坐之法不可轻废。”
他转头看向李斯“李斯,你亦有功于社稷,但不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这样吧,”秦始皇略一沉吟,“所有人,你们先一齐讨论一番,将你们认为过于严苛之刑法逐一挑出,再一齐讨论修改方向,最后呈上来在一起讨论如何定夺。”
“臣,遵旨!”
大汉
未央宫内,气氛庄严肃穆,群臣们分列两侧,静候刘彻的话语。
“今日天幕所示,诸位爱卿想必都已看过了。”刘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
“后世之强盛,远超我朝,其中亦有值得我等借鉴之处。”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了主父偃身上。
“主父偃,你先来说说,我大汉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陛下!”主父偃出列,慷慨激昂,“臣以为,经过上次出征,府库空虚,不宜轻启战端。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待国力强盛,再出兵匈奴,方为上策。”
刘彻闻言,眉头微蹙。
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主父偃所言有理。
毕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困苦,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而且他看着桑弘羊看着他那要不不哭,仿佛他不同意就立马要撒泼打滚,死给他看的眼神,也是一阵无语,在加上之前拿到仙种之时的承诺,他有再多不甘,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声叹息。
“罢了,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刘彻手指敲着桌子沉吟着,“只是,匈奴屡犯边境,劫掠百姓,若不加以震慑,恐其气焰更甚。朕意,当双管齐下,一面发展民生,一面加强边防,伺机反击。”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道,大臣们偷偷的摸着眼泪,只要不是大规模出兵,那国库剩下的那点银子还是能保住的。
“只是……”刘彻话锋一转,“这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非一朝一夕之功。诸位爱卿,可有具体方略?”
“陛下。”桑弘羊出列,拱手道,“臣以为,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其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其三,整顿吏治,打击豪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