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沉默良久,只有北极风雪的呼啸。“陈曦告诉你了吗?”李墨飞突然说,“1923年的数据中有类似的深海生物激增记录。德国人在法罗群岛的采样中发现了异常。”
艾瑞克握紧了电话。这证实了他的猜想——地磁与生态的联系不是偶然,而是跨越世纪的模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有历史极光记录,寻找更多生态响应证据。”
“已经在做了。”李墨飞的声音因卫星信号不佳而断断续续,“但眼下……享受这一刻吧。我们可能刚刚见证了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帮助地球系统维持平衡。”
挂断电话后,艾瑞克走回地下室继续整理数据。在某个被遗忘的文件夹里,他发现了一组特罗姆瑟当地萨米人提供的骨刻照片——那些记录极光亮度的古老记号。他心血来潮地将骨刻数据数字化,与科学仪器记录对比。
结果令他震惊——尽管精度有限,但骨刻显示的极光强度波动周期与太阳11年活动周期高度吻合。萨米人祖先用鹿骨和燧石工具记录下的模式,如今被价值数亿美元的卫星系统精确证实。
第二天清晨,艾瑞克带着笔记本电脑来到托比亚斯老人的小屋。老人正在门廊修补渔网,看到数据对比结果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
“我祖父说过,”他用掺杂挪威语的英语慢慢说道,“天空之火呼吸的节奏,和大鲸鱼心跳的次数一样。”
艾瑞克突然明白了什么,急忙调出深海生态数据。将热泉生物活动的波动周期与极光强度变化叠加时,一条反向但同步的曲线出现了——当极光减弱,深海生命勃发;极光增强,深海回归常态。
“就像呼吸……”艾瑞克喃喃自语,“一呼一吸……”
托比亚斯点点头,从屋内拿出一个古老的鼓,皮面上画着螺旋图案。“我们的医生说,世界是个大生命。天空、海洋、地下……都在交换力量。”
当天下午,艾瑞克将科学数据与萨米传说并置,作为补充材料提交给了联合国环境大会。晚上,特罗姆瑟的萨米社区举行了庆祝极光回归的仪式。艾瑞克受邀参加,他带去了一台便携式光谱仪,将它放在祭坛旁边——与传统骨刻星盘并排而立。
当鼓声响起,人们围着篝火起舞时,艾瑞克看着光谱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星盘上古老的刻痕。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在此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仪式最高潮,托比亚斯老人将一把骨粉撒向火堆,火焰瞬间变成极光般的绿色。与此同时,艾瑞克的设备发出提示音——极光强度达到了两年来的峰值。
“它记得我们。”老人说,望着天空中舞动的光带。
艾瑞克不确定“它”指的是极光、地球还是某种更大的存在。但此刻,在这北极圈内的小镇上,在科学与传说的交汇处,他第一次感到人类或许真的开始理解如何与这个复杂而智慧的地球系统共处。
一周后,当UNEP第170号决议正式生效时,全球媒体都在报道这一“人类认知的飞跃”。但艾瑞克最喜欢的画面,是陈曦在演讲最后展示的那张照片——特罗姆瑟仪式上的光谱仪与骨刻星盘并肩而立,下方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聆听地球的多种方式”。
喜欢气候边缘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气候边缘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