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里格诺特的手指在触摸屏上划了3遍,数据曲线依然倔强地指向屏幕顶端。格陵兰考察站的铁皮墙外,冰层断裂的轰鸣声像一连串低音炮,震得咖啡杯在控制台上跳起踢踏舞。他伸手按住杯口,热咖啡溅在卫星云图上,把格陵兰东海岸染成一片污渍。
“150亿吨,单日。”他把平板电脑推到林雨晴面前,玻璃表面的裂痕正好截断北极圈地图,“相当于每分钟往大西洋倒进七个水立方。”
李墨飞的登山靴卡在地板裂缝里——这座建在永冻土上的考察站,如今因为地基融化已经倾斜了7度。他弯腰拔出靴子,瞥见窗外那排风速计正在狂乱打转,就像被孩子胡乱挥舞的荧光棒。3米厚的冰层下,暗河奔涌的闷响透过地板传上来,像是大地在打嗝。
“误差率多少?”他伸手去调全息投影仪,发现散热口结着厚厚的冰霜。去年安装的这台设备号称能在零下50度运行,现在却因为零下45度的低温频频死机。
“21%。”艾瑞克掀开防寒毯,露出底下冒着热气的服务器机柜。30块硬盘中有5块已经亮起红灯,“卫星说冰盖每天减薄5厘米,可我们的地震仪显示实际消融是6.3厘米。”他说着踢了踢墙角的备用电源箱,20块锂电芯有14块因为低温罢工了。
卡米拉·尤尔的歌声就是这时候飘进来的。那个因纽特女人跪在30米外的冰面上,喉音共振的古老歌谣穿透双层玻璃,竟让温度计的示数回升了半度。艾瑞克皱眉看着监控屏幕:“她又在我们采样点唱歌,这会影响冰震数据......”
“等等。”李墨飞突然按下暂停键。声波分析仪捕捉到的频率图谱上,卡米拉的歌声与冰层深处的次声波形成了完美共振。当女歌者唱到某个悠长的低音时,冰盖下的甲烷气泡突然加速上涌,在声呐成像仪上炸开一片猩红。
考察站的门被撞开时,陈曦正抱着笔记本电脑缩在厨房取暖。戴眼镜的东方联盟姑娘差点被灌进来的寒风吹飞了保温杯,枸杞红枣茶在零下45度的空气里瞬间凝成冰沙。
“中海防汛墙的承压模型出问题了!”她挥舞着U盘,鼻尖冻得通红,“朱江口咸潮入侵速度比预期快37%,如果叠加冰盖融水……”
艾瑞克突然抓起桌上的冰芯样本。2米长的淡蓝色冰柱里,肉眼可见的黑色菌丝正缓缓蠕动。“这才是定时炸弹。”他用激光笔指着冰芯中段,“这些史前甲烷菌在零下20度复苏了,产气效率是现代菌株的210倍。”
卡米拉不知何时站在了窗前。她摘下海豹皮手套,掌心贴住玻璃上的霜花,用生硬的英语说:“冰在警告我们。你们听到那些气泡的尖叫了吗?”
5分钟后,四人站在了冰盖上。卡米拉用鲸骨凿在冰面刻出直径两米的圆,动作精准得像台数控机床。“这里,3米下有空腔。”她跺了跺鹿皮靴,冰层传来空洞的回响。
艾瑞克将热钻机对准标记点,显示屏却跳出高温警告——钻头还没启动就因极寒出现电路故障。“见鬼!”他摘下防寒面罩呼出白气,“备用方案。”
李墨飞已经架起手动冰钻。陈曦帮忙固定三角架时,发现卡米拉正用海豹油涂抹钻头。“这样能润滑?”她忍不住问。
“还能安抚冰灵。”卡米拉把油瓶塞进陈曦手里,“你们的数据说冰层变薄,我们的眼睛看到冰在生病。”
钻到2米深时,冰芯管突然剧烈震动。艾瑞克刚握住把手,一股淡黄色气体喷涌而出,刺鼻的腐蛋味瞬间弥漫开来。“甲烷!”李墨飞扯着众人后退。气体接触空气的瞬间自动燃爆,蓝色火舌舔过冰面,把积雪烧成玻璃状晶体。
卡米拉却向前跨了一步,喉音歌声陡然升高。诡异的是,随着声波频率变化,喷涌的气柱竟开始收缩。“她在用声波压制气流!”陈曦的录音笔显示声压级达到了110分贝。
20分钟后,他们取到了目标冰芯。在黑色菌丝密布的区域,陈曦检测到每克冰含有一亿个活性甲烷菌。“这些家伙的代谢速度......”她的声音发颤,“按这个趋势,3个月后单日融冰量会突破200亿吨。”
回到考察站,艾瑞克发现邮件箱爆满。17个国家的科研机构要求验证数据,某石油公司的律师函混在其中格外刺眼。“贵方公布的融冰量存疑,请立即撤回不实报告……”
李墨飞正在视频会议上展示冰芯样本。当甲烷菌的显微影像投屏时,新加坡代表突然插话:“这些菌株可能具有商业价值,建议申请专利保护。”
“我们不是来开生物公司的!”艾瑞克一拳砸在桌上,震翻了卡米拉刚煮好的海豹肉汤。滚烫的汤汁泼在服务器机柜上,竟激活了两块罢工的硬盘。
卡米拉默默擦着地板。她掏出个骨雕小瓶,将些粉末撒进通风口。“这是什么?”陈曦吸了吸鼻子,闻到类似薄荷的清凉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