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将钻探机的液压杆固定在冰架上,格陵兰零下四十二度的寒风让液晶屏蒙上霜花,像砂纸打磨着他的面罩。他调整着第三代冰芯取样器的激光定位仪,十字准星对准2012年钻孔点东北方17米处。上次钻探留下的钛合金标记桩,已被冰层移动推挤变形。当第八节冰芯样本被他抽出时,淡紫色气泡突然在透明管壁内炸开,释放出刺鼻的腐蛋味。
“钻头温度保持在-10℃,转速每分钟200转。”他对着头盔麦克风汇报,声音混着电磁杂音传入新加坡指挥中心。淡蓝色冰屑呈螺旋状喷出取样管时,陈曦的警告突然刺破耳膜:“暂停!热红外显示你下方32米处有异常空腔!”
艾瑞克切换到穿冰雷达界面,荧绿色扫描波显示出一个直径4.7米的椭圆形气穴。当他启动防爆型微型钻头穿透最后半米冰层时,淡紫色气泡如沸腾的岩浆喷涌而出,瞬间在防护面罩上凝结成酸蚀纹路。
“立即注射中和剂!”李墨飞在卫星画面中握紧拳头。艾瑞克按下胸前的应急阀门,碳酸氢钠溶剂与甲烷混合产生的放热反应却让气穴进一步扩张。辐射检测仪突然发出高频警报,钚-239的辐射值达到每小时580微西弗——相当于切尔诺贝利石棺外围的剂量。
陈曦调出1987年的苏联北极核试验档案:“你正位于红十月号核潜艇失事点上方!那些气泡是核反应堆冷却剂与甲烷冰的混合产物!”
“甲烷浓度超标七百倍!”陈曦的声音从卫星电话里传来,“立即密封样本!”
苏珊娜的纳米密封胶却在低温下失效了,紫色气体渗入营地帐篷。艾瑞克注意到辐射检测仪的数值开始跳跃,他三天前发现的钚-239污染区正在扩大。
新加坡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内,李墨飞隔着双层防弹玻璃操控机械臂观察冰芯样本。紫色气泡在零下二十度依然保持活性,显微镜下可见未知的纺锤形微生物。冰芯样本在真空舱内被激光切割成0.3毫米薄片,电子显微镜显示紫色微生物呈三棱锥结构,表面密布纳米级孔洞。
“它们在吞噬辐射能。”陈曦指着能谱分析图,“钚-239的α射线被转化为生物电能,加速细胞分裂。”她调出基因测序对比库,“16S rRNA序列与西伯利亚冻土菌群有79%相似,但多出四组CRISPR抗辐射基因簇。”
“这些生物能在冻土休眠数万年。”陈曦调出基因测序图谱,“它们的代谢会加速冻土解冻。”
苏珊娜带着北极星科技的污染吸附剂闯进来:“威廉姆斯集团用货轮倾倒了三千吨氢氧化钙,说是要中和甲烷酸性。”她将纳米吸附剂注入模拟舱,紫色微生物却分泌出柠檬酸,将纳米颗粒腐蚀成絮状残渣。
“中和剂反而提供了有机碳源。”李墨飞调出化学反应式,“Ca(OH)?+2CH?COOH→Ca(CH?3COO)?+2H?O,醋酸钙是这些微生物的最佳培养基。
达卡医院的值班室里,阿米莎用医学影像软件看着威廉姆斯集团的发布会直播:西装革履的CEO站在冰盖上,背后是喷洒白色粉末的无人机群。当她把锶-90的字样局部增强时,发现字母"Sr"的字体与其它成分不符——这是后期添加的伪造标识。
“我们的中和剂能固化甲烷……”CEO话音未落,冰面突然塌陷。镜头剧烈摇晃中,紫色气体如恶龙腾空,操作无人机的工程师咳血倒地。
直播信号被切断前,阿米莎截图放大:中和剂包装上的成分表被打了马赛克,但能辨认出“放射性锶-90”的字样。
“他们在掩盖真正的催化剂。”她连线陈曦,“威廉姆斯中和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铁,这会导致甲烷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
卫星云图证实了她的推测:倾倒区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直径800公里的空洞。陈曦建立的三维大气模型显示,紫外线强度已超出安全值17倍,足够在半小时内诱发三级灼伤。
艾瑞克的雪地摩托在冰裂隙间蛇形穿梭,盖革计数器用不同音调区分辐射类型:钚-239是尖锐的蜂鸣,铯-137则是低沉的嗡响。当他发现第一个被冰层挤压变形的集装箱时,γ射线剂量已超过仪器量程。
“铅防护层厚度不足标准值三分之一!”他用液压钳切开箱体,内部支架上固定着1989年产BN-350快堆的乏燃料棒。紫色微生物在燃料棒表面形成珊瑚状增生体,分泌的蛋白酶正在分解锆合金包壳。
“立即撤离!”李墨飞看到实时回传画面后大吼,“那些微生物一旦暴露在富氧环境.……”
话音未落,艾瑞克的防护服警报器炸响。燃料棒内部的铀-235开始发生缓发中子裂变,冰层下的链式反应临界指数突破0.87。艾瑞克在暴风雪中追踪污染源,盖革计数器的鸣叫与狼嚎此起彼伏。雪地摩托灯光照亮前方时,他看见威廉姆斯集团的集装箱半埋在冰层里,箱体上的辐射标志被故意刮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