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钟显示03:47时,李墨飞视网膜投影里的数据流仍在暴涨。洪水退去后的第七天,堔川地壳释放的次声波与服务器散热风扇共振,让实验室笼罩在38.5赫兹的焦虑频率中。
刘宇走进实验室,他的拿着一份新的设计图纸。“墨飞,你得休息一下。”刘宇对李墨飞说。
“我知道,但我不能停下来。”李墨飞头也不抬,手指在键盘上继续飞快地敲击着,“这些数据告诉我,堔川的洪水并非偶然,而是气候危机的必然结果。”
“西区排水管网载荷峰值是设计值的2.7倍。”刘宇将激光笔指向全息沙盘,猩红色的压力云图正在吞噬城市模型,“这些混凝土血管的破裂不是意外,是数学的必然。”
李墨飞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图表,“你看,这是过去十年的降雨量变化。降雨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最近五年,增幅明显。而且,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上升。这些数据对于总工您的‘水上社区’创建方案,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刘宇开心地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水上社区’计划不仅是一个创新,更是一个必要的解决方案。”
“没错。”李墨飞点了点头,“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才能说服政府和公众。”
就在这时,大记者黄娅娅推门进来。直截了当地问“李墨飞,刘总工,你们找到证据了?”苏瑶虽然忙于各种采访,但一直关注着“水上社区”项目,并希望通过对“水上社区”的报道引发社会对气候危机的关注。
“是的。”李墨飞将电脑屏幕转向黄娅娅,“这些数据表明,堔川的洪水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我们的‘水上社区’计划不仅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更是一个迫切需要的解决方案。”
黄娅娅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眉头紧锁。“这太惊人了。我得赶紧写报道,让更多人知道。”
黄娅娅的录音笔悬浮在数据湍流中,像一尾寻找真相的机械鳗鱼。她刚刚完成对第49位受灾者的采访,那些被泥浆泡发的相册和断裂的族谱,此刻正化作她报道里的碳基脚注。
“看看这个。”李墨飞调出淹没在市政数据库深处的光谱分析图,2040至2048年的甲烷浓度曲线,竟与三家跨国能源公司的开采量完美重合,“当冰川消融释放的古老气体遇上页岩井喷发的工业废气……”
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防护面罩内侧凝结的盐霜簌簌掉落,这是连续72小时解析大气样本的后遗症。刘宇默默递过含氘代葡萄糖的能量剂,试管壁上爬满冷凝水珠,像极了他们上周在洪水中打捞的气象浮标。
破晓时分,黄娅娅的AR眼镜突然投射出警示框。警示框中,某位气候怀疑论者正在直播中焚烧《巴黎协定》副本,火焰舔舐纸页的噼啪声与李墨飞刚完成的降雨预测模型形成诡异对位。“我们需要更直观的武器。”她将新闻界面甩进公共全息屏,画面定格在抗议者扭曲的面孔上。
李墨飞沉默着启动气候模拟器。实验室穹顶瞬间化作狂暴的大气层,墨色积雨云在电离层翻涌,碳离子流勾勒出各大洲的能源动脉。当模拟进程推进到2049年时,整座堔川市已沉入靛蓝色的深海,唯有市政厅尖顶的钛合金避雷针刺破水面——这是根据建筑材料耐腐蚀数据生成的残酷预言。
“把地狱提前展示给世人。”黄娅娅知道,世人一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她迅速调整拍摄角度,让末日图景透过自己的瞳孔直播出去。她的虹膜识别系统因此过载,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的红血丝,在镜头里宛如灼烧的地平线。
黄娅娅的报道在08:15分引爆信息洪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路径图,呈现出与气候模型惊人相似的混沌结构:科学数据像极地气旋般向低认知区域扩散,而“气候危机”阴谋论的暖流正从石油公司赞助的智库喷涌而出。
“你们篡改了原始数据!”某位认证为能源经济学者的用户上传了伪造的代码截图,点赞数在机器人集群助推下突破百万。李墨飞调出区块链存证库,将每个数据节点的生成指纹公开展示——这是他们用卫星遥感哈希值加密的科学尊严。
因为黄娅娅的媒体传播,关于“气候危机”的讨论,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汹涌的舆情。
刘宇突然指着实时舆情热力图:“快看东经121度区域!”在堔川大学坐标点周围,代表理性讨论的蓝色光斑正在扩张。环境工程系的学生们自发组建验证小组,用开源气候模型复现了全部结论。某个研究生甚至将数据流转化为听觉信号,当2048年的灾害频率通过骨传导耳机播放时,其音高已逼近人类痛觉阈值。
15:32分,联合国气候特使苏薇的全息影像穿透电子雾霾,抵达李墨飞的手机屏幕。她身后是正在融解的格陵兰冰盾,无人机群在崩落的冰川间穿梭,像为地球缝合伤口的机械蜉蝣。“李博士,你的研究为人类赢得了72小时。”她的声音带着电离层的杂音,“下一轮气候谈判将增设漂浮城市议题。我将邀请你们参加谈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