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5月,拜迪的夜空被璀璨的霓虹灯点亮,仿佛一座永不熄灭的未来之城。然而,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人们却浑然不知。
李墨飞和赵东浩,两位大华国的顶尖气象学家,受拜迪科研机构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迪拜,参与“全球气候异常研究项目”。他们的任务是协助拜迪政府分析极端天气的成因,并提出应对方案。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拜迪的气候数据异常得令人不安。
实验室的量子玻璃幕墙外,拜迪的霓虹灯在夜色中织出一张虚幻的金网。李墨飞的手指悬停在触控屏上,三维气象模型正在解构这座城市的未来——代表极端高温的赤红色区块,如同癌细胞般在建筑群间蔓延。
“地表温度48.3℃,突破临界值了。”赵东浩将咖啡杯按在投影台上,杯底冷凝水在沙尘暴预警图上洇开一片深褐。这位年过六旬的气象学家盯着数据流中跃动的异常参数,“看这里,对流层顶部的位涡梯度……”
玻璃幕墙突然发出蜂鸣,纳米滤光膜上的裂纹在紫外线照射下显形。李墨飞凑近观察,那些蛛网状的裂痕竟与超级计算机推演的沙尘暴路径完美重合。
“极端高温,沙尘暴警报。”他低声念叨着,目光紧盯着那些数字。气温将突破历史极限,沙尘暴的强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级别。林然的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仿佛有什么巨大的灾难正在逼近。
阿拉法特·本·拉希德踏入实验室时,袖口的钻石纽扣正吸附着游离的带电沙粒。这位官员的定制西装内衬织入了恒温碳纤维,此刻却在气候模型的辐射热成像中显出溃败的征兆——代表体表温度的橙红色斑块正在颈部扩散。
“你们的数据确定无误吗?”他的手指划过全息沙盘,人造绿洲的投影在触碰到贫民区坐标时突然失真,“拜迪的防护穹顶能抵御五级沙尘暴。”
赵东浩调出地壳应力监测图,激光笔点在不断跳动的红色区域:“知道为什么贫民窟总建在城西吗?你们的地下冷却管网在那里形成热岛效应,就像……”他敲击键盘,调出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示意图,“和古巴比伦的地下水渠坍塌前的地质特征完全一致。”
阿拉法特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腕表突然迸发的静电火花在空气中留下臭氧的刺鼻气息。作为“气候变化应对委员会”的高级官员,他知道自己必须在这场危机中扮演关键角色,但他也清楚,迪拜的上层社会并不愿意接受任何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措施。
“我会立即召集会议,讨论应对方案。”阿拉法特终于说道。
李墨飞点了点头,他知道,阿拉法特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权力并非无限。在拜迪,科技和财富的力量往往凌驾于科学和理性之上。
就在这时,李墨飞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打开一看,是一条来自拜迪气象局的紧急通知:“未来24小时内,极端高温和沙尘暴的可能性极高。”他的心猛地一沉。
“老师,您看这个。”李墨飞将手机递给王浩。
赵东浩看完后,眉头紧锁。“如果拜迪政府不能尽快采取行动,贫民区的人们将首当其冲。”
李墨飞沉默了片刻,随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不如我们贫民区看看,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在报告中提出具体的建议。”
赵东浩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这样甚好,我们以‘田野调研’的名义去贫民区,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学术身份,也能为报告提供更真实的依据。”
贫民窟的土墙上,孩童用磁铁矿粉涂鸦的风暴图腾在烈日下闪烁微光。李墨飞蹲下身,便携式光谱仪显示这些图案含有大量钛铁矿成分,正是拜迪穹顶滤光膜的主要材料。
两人决定先与当地的社区领袖接触。他们找到了贫民区事实上的领头人哈桑,他是这片贫民区的长者,深受居民们的尊敬。李墨飞用简单的阿拉伯语向他解释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哈桑先生,未来24小时内,这里可能会遭遇极端高温和沙尘暴。”李墨飞语气诚恳,“我们需要您的帮助,让大家做好准备。”
哈桑皱起眉头,显然对李墨飞的话感到震惊。“沙尘暴?可是我们这里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天气了。”
赵东浩接过话头,语气坚定而温和。“是的,哈桑先生,这次的情况非常特殊。气温可能突破历史极限,沙尘暴的强度也会前所未有。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多人可能会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哈桑沉默了片刻,随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我会召集大家,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就在此时,远处的天空开始翻滚,乌云密布,仿佛在酝酿着一场狂风暴雨。李墨飞的心中涌起一阵不安。
赵东浩突然抓住他的手臂:“看这个。”手机屏幕上,拜迪股市的实时交易曲线与沙尘粒子运动轨迹形成诡异镜像。当代表建筑板块的K线开始暴跌时,贫民窟上空恰好飘过一片铁锈色的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