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山市回来,把卖东西的钱结算给乡亲们,又把卖小龙虾和膳鱼的钱拿给跃进和根生。
张卫国总算可以坐下来歇会儿了,李雪梅在厨房里做饭。
老爹张为民拿着一张纸过来找他:“卫国,你们两口子都在,看看,这是盖房子请的泥瓦工和小工名单,如果没啥意见,明天就开工打地基。”
张卫国接过看了,村里一共请了19人。
“算上你大舅,云峰,有21个人。”
“我和你娘商量过了,她和桂花,雪梅负责做饭。我和跃进,根生负责买东西,打杂,盯着建房子的进度和质量,这样安排成吗?”
张卫国点了点头说道:“行!”
“刚好我割了5斤肉,买了不少豆腐,雪梅还晒了干豆角,南瓜片,明天中午做饭的菜够了。”
张为民有些心疼的说:“有豆腐、干豆角,南瓜片,这些就够了,肉不用做,等到砌墙的时候再做也不迟。”
这年头请人建房子,有大米饭吃,能让人吃饱就行了,每天都吃肉开销可不小。
“爹,我现在能挣钱,买肉花不了几个钱,打地基可是体力活,让人吃饱,吃好才能更有干劲。”
“爹,我今天运气好,在沅水河里捞到了三只甲鱼,卖了21元,加上帮乡亲们卖东西的跑腿费和卖鳝鱼分的钱,今天一共挣72元。”
既然知道张卫国这么能挣钱,张为民也就没有心疼那点肉了,当即决定明天给帮工的人做饭时,多加一道辣椒炒肉。
张卫国每天晚上捞鳝鱼,小龙虾,白天拉着一车货去城里卖,又要跑副食品商店,农贸市场,忙得像陀螺一样。
万幸的是,有了柴油三轮车,路上省下不少时间。
忙完挣钱的大事后,他还能提前一小时回家,看看建房子的进度,觉得哪里没弄好,提出改进的意见。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就是半个月过去。
因为人多,建房子的进度喜人,墙体已经砌了一米高,院子里堆满了红砖,水泥,沙子和木料。
刘云峰一边干活,一边问张卫国:“哥,你咋想到把房子建成这样,这个格局太好了。四个房间,大房间可以铺两张床,妞妞和狗蛋两姐弟一间,你和嫂子一间,桂花姐和小妮一间,多出的一个房间,还能给三姐住。”
“等我攒够了钱,盖房子的时候,你也帮我按这个设计,画个图纸成吗?”
张卫国一边给他递着红砖,一边乐呵呵的答应:“当然没问题,你小子好好干,争取明年修几间高大宽敞的砖瓦房,让大舅和舅妈跟着你享几年清福。”
一旁的跃进接过话头:“哥,我最喜欢你弄的小三间,灶房弄了烟囱,做饭的时候再也不会烟熏火燎。洗澡间又大又暖和,冬天也不冷。茅厕干净卫生,跟城里一样。”
张卫国笑着说:“你也好好干,明年哥补贴你一点,到时修跟哥一样的红砖房。”
说完他回头看了自家老爹一眼:“爹,明年过年前,保证让你今天住新房。”
其实张卫国想过多弄一个房间,让爹娘过来住,但两个弟弟还没有成家,爹娘肯定希望能多照顾他们。
于是他打消了接爹娘一起住的念头,等到粉馆和服装店生意红火起来,明年就把老屋推倒重建,让爹娘也早日住上新房子。
日子就这么流水一样哗哗地过。
张卫国每天雷打不动,从城里卖完货回来,车斗里总会沉甸甸地多出十斤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老娘、李雪梅、还有二妹桂花,三个女人围着灶台转,愣是把这十斤肉玩出了花。
“开饭咯——!”
中午时分,随着李雪梅一声清亮的吆喝,二十多个汉子放下手里的活计,汗流浃背地涌向临时搭起的棚子。
桌上摆的菜,那叫一个实在!
盆里堆得冒尖的辣椒炒肉,红绿相间,肉片厚实,油光锃亮,光闻着味儿就让人淌口水。
旁边一盆肉沫豆腐,豆腐炖得嫩滑,肉沫给得足,汤汁浓郁,拌饭吃能下一大碗。偶尔换个口味,来个回锅肉炒香干,那更是焦香四溢,馋得人直咂嘴。
就算有时图省事,中午煮上一大锅米粉,那盖在上面的肉臊子浇头也是厚厚一层,绝不糊弄。
“卫国家这伙食,没得说!”一个泥瓦工师傅一边呼噜噜扒拉着碗里堆成小山的饭菜,一边含糊不清地赞道。
“肉管够,米饭管饱,干活都有劲!”
另一个小工接过话头:“可不是咋地?以前给别家盖房,能捞着点肉星就不错了,哪像卫国家,天天见肉,还换着花样来!”
“吃饱喝足,咱就得把活干地道了!不然对不起人家这伙食!”
“对!加油干!早点把卫国家这气派的大瓦房盖起来!”
工钱照给,中午这顿饭又油水足、花样多,谁还能磨洋工?
工地上,二十多个汉子干得是热火朝天,吆喝声、砌砖声、搅拌水泥声,汇成了一股子蓬勃向上的热闹劲头,房子的墙体也在一天天往上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