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看着这一切,心里头不是滋味。
媳妇李雪梅的双手,每天都被稻秆划出了一道道细小的口子,晒得跟自家老娘的手背没啥两样。
老爹年纪大了,还得跟着下地,弟弟振华更是累得话都说不利索。
他心疼,但也更清楚,光心疼没用。
在这个刚刚能吃饱饭的年代,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抓住一切机会挣钱。
兜里有钱,才能让家里人真正挺直腰杆,少受这份罪。
跟之前悄悄商量好的一样,“双抢”这段时间,村里的刘根生和王跃进轮流替换着,陪他去河滩边下毫子。
起毫子,把膳鱼装进桶里,去市里卖东西的事则全权交给了他。
天还没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时,张卫国就已经蹬着自行车,迎着晨风往市里赶。
到了没人的地方,意念一动,先把几十斤鳝鱼,悄无声息地卖给系统,换成实实在在的票子揣进兜里。
然后,他便一头扎进市里的农贸市场和各个副食品商店。
猪肉摊前,他眼都不眨,专挑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和带脆骨的排骨,一买就是上百斤。
鸡鸭摊更是常客,偶尔运气好,能遇到羊肉、牛肉之类的稀罕货,他也是毫不犹豫地拿下。
忙完这一切,看看时间,若是还早,他便蹬着自行车往回赶。
瞅着田里还没挑完的稻谷,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下地,也跟着挑上几担,汗流浃背地把金黄的稻谷运回晒谷场。
能帮一把是一把,哪怕只是杯水车薪,也能让爹娘和弟弟稍微喘口气。
日子就这么在紧张、忙碌、疲惫中过去了三天。
到了和周立强约定的日子,上午张卫国跑了一趟农贸市场,又搞到了4只甲鱼,8只鸡,赚取了5400元。
赶到第一纺织厂门口,已经是11点50分,再过10分钟工人们下班。
张卫国将自行车停在工厂对面的大树下,自己则站在树荫里,目光紧盯着工厂大门的方向,心里暗暗计算着时间。
“丁零零——!丁零零——!”
急促的电铃声划破了午间的宁静,紧接着,那扇紧闭的大铁门“嘎吱”一声被从里面推开,穿着统一蓝色或灰色工装的男男女女,从大门里出来。
工人们脸上大多带着忙碌了一上午的疲惫,但也掩不住即将回家吃饭休息的轻松和期盼。
人潮涌动中,张卫国眼尖,很快就锁定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周立强!
他连忙高高举起胳膊,朝着周立强的方向用力挥了挥。
周立强显然也一直在留意着门口,几乎是同时就瞧见了他。
他眼睛一亮,迅速跟旁边的同事交代了两句,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便加快了脚步,分开人群,径直朝着张卫国这边快步走来。
“张同志,可算等着你了!”人还没到跟前,周立强那带着点兴奋和急切的声音就已经传了过来。
他几步走到树荫下,抹了把额头的汗,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你那事儿,成了!”
张卫国心中一定,脸上也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真的?周大哥,那可太好了!”
周立强声音都透着高兴:“我小姨子愿意出手卖掉手里的玉镯,她人现在就在我家呢!我跟她说好了,让她带着东西在家等信儿。”
“张同志,这都到饭点了,要上我家里去,让你嫂子给弄俩菜,咱边吃边聊?”
“正好我小姨子也在,你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谈谈价钱!”
小姨子家日子确实紧巴,一听说那镯子可能值个大几千甚至上万,眼睛都直了,哪有不愿意的道理?
这不,今天一早就让她带着镯子过来候着了。
张卫国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自然是满口答应,脸上的笑容也真诚了几分:“行,听大哥安排,真是太麻烦周大哥和嫂子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扶正自行车,“走,周大哥,咱们这就过去。”
两人并肩朝着周立强家的方向走去,周立强家离纺织厂不算远,就在附近的一个家属区里。
路过街角那家熟悉的供销社时,张卫国停下了脚步,对周立强道:“周大哥,你稍等我一下。”
说着,他便快步走进了供销社。
周立强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就见张卫国很快又提着几个网兜出来了。
网兜里装着两瓶水果罐头,一包用油纸裹着的大白兔奶糖,还有一罐麦乳精。
第一次正式登门拜访,空着手去像什么话?尤其还是去谈价值可能上万的买卖。这点人情世故,张卫国门儿清。
买点东西,花不了几个钱,既是礼貌,也是对周立强夫妇帮忙的一种尊重和姿态。让人家心里舒坦了,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办。
周立强一看,连忙摆手:“哎呀,张同志,你这是干啥?来就来,还买啥东西?快拿回去,太客气了!”
张卫国笑着把东西往车把上一挂,推着车子继续走:“周大哥,这不算啥。主要是我那朋友交代了,要是这事儿真能办成,他那边少不了要好好感谢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