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衙通常只有三个有品级的官员。
分别是七品知县、八品县丞、九品主簿。
知县是一个县的一把手,负责各方面的事务,类似于书记兼县长。至于县丞和主簿根本没有什么权力,被俗称为摇头老爷。
在县里还有一个官员不能惹,那就是九品巡检。
巡检不在县衙办公,但是权力仅次于知县。
巡检司虽归县令管辖,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独立于知县的军事职能。
而且巡检大多由本地豪强担任,他们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对本地情况熟悉,在治安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话语权,这使得知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与他们协商合作,而不能完全以行政命令来指挥。
对于普通的村民、商人和乡绅们来说,巡检比知县可怕得多。
因为按照吏部的规矩,知县都是外地人,一般都是干几年就调走。
而九品巡检才是必须要维护好关系的老爷。
按照朝廷的规矩,在非常重要繁华的乡镇、关隘,会设立一个巡检所。
可是巡检太多而且品级太低,文选司郎中根本就忙不过来。为了节省功夫,朝廷干脆让巡检世袭。
也就是说,老子死了以后,儿子或者其他亲属可以接班,除非这家人死绝了。
对于商人和乡绅得罪了巡检,那等于需要世世代代警惕巡检的报复。
黑石关是交通的咽喉,扼控巩洛之中,为历代险要之关,而黑石关巡检司便设在关口处的黑石关村。
黑石关巡检司的兵丁大约有八十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弓兵,这些弓兵也是一种差役,是从当地百姓中选派出来。
但其实真正的兵丁并没有这么多,县衙里发放的兵饷,平时都被马巡检及他的家属吃了空饷。
马巡检拿到知县的牌票,也是慌张。先拖着知县几天,自己掏腰包,就近招募一些猎户。
花了十几天的功夫,才把人数凑够,和县衙过来的魏典史在黑石关村等雨停了几天,才磨磨蹭蹭一并前往邙岭剿匪。
偃师并没有巡检司,但知县夏士誉可以征用民壮,收到马巡检的消息后,由曹典史带着,也从邙岭西侧开始上山。
邙岭山寨大堂。
“报!西边坡下有一百多个官兵打过来了!”
“报!东边也有百十名官兵,里面还有好多弓兵!”
众首领收到哨卫通报,脸色一沉,他们早有心理准备,这半个月也安静的很,就是幻想着官兵不再来攻,但该来的还是来了。
杜二急道:“你们说,咋办?”
李善看了众人不说话,便道:“不如你我各防守一侧,你守东,我守西,咱们也有几千人,这百十名官兵,也没什么好怕的。”
杜二沉吟不语。
杜老五嚷道:“这怎么行!东边的巡检带的有弓兵,你们县又没有巡检!我们调换一下。”
李善背后的亲兵也嚷道:“你守你们县的,我们守我们县的,这也公平。”
李善也点头道:“统领,你说是这个理吧?”
杜二和杜老五为难,这李善带着这群偃师人,现在吃住都在一块,隐隐要有另立山头的意思。
要不是自己这边能从山下周记杂货店里买些盐、布、棉被等日用之物,这李善便难于驾驭,火并自己都有可能。
两人正为难,杜老五后面的付长秋喊道:“李首领,你说的是这个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活下去,要我说,各带一半人马,各守一边就是。”
杜二听了眼前一亮,看向刘福全赞许的目光,大声道:“有道理,我们各带一半人马,你东,我西。”
杜二心道,反正现在偃师人多,无论怎么分,自己都是赚,攻打时让李善的部众顶在前头呗。
李善也是这么想,攻打的时候让杜二的部众顶在前头,可能自己会多伤亡一些,但人在屋檐下,也是得吃亏,反正偃师饥民多的是,回头再招。
几人商定,各自均分了部众。
杜二看着自己这边多出的一群人,便喊道:“刘福全,升你为五首领,你来带着这些人。”
进入八月,夜里渐凉,山上更是如此,多是缺衣少被,不少家属夜里着凉,还死了几个人。
刘福全自告奋勇,不顾危险,请命要带着几个相熟之人扮做村民,下山到宋陵村的杂货店采买。
山上别的不多,就抢到的金银、首饰多,不能吃不能喝,刚好发挥作用。
自此以后,每隔几日,几人推着独轮车,便去买到一些山上急缺的药材、盐之物,李善的部众也要仰仗着这些过活。
杜二对刘福全非常满意,这个刘福全,别看年轻,主意多,人也是本县的,用着放心。
付长秋喜道:“多谢统领!”
自己手持长枪,又对杜二道:“统领,巡检多弓,我们这边要多拿木盾才是,他们在下,我们在上,弓箭无力。”
杜二带着十几个背着弓箭的猎民,拍了拍付长秋的肩,喝道:“大家都拿木盾,没有的,拆了门板顶着。刘福全,你打头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