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封于修这种执着武道的人,简直疯了,根本无法预测他的思维。
霍曜只能迎合他的喜好,尽力而为,但能不能收服,全凭天意。
没人知道封于修会如何选择。
若能成功最好,否则,这种潜在威胁,还是尽早清除为妙。
天养生已从枪套拔出格洛克,正欲开门下车。
忽然,嘴角带伤的封于修缓步走出大仓,径直走到车边,拉开后座车门,坐了进来。
霍曜不禁一笑:"阿波,出发。"
"好。"
孟波启动车辆,加速驶向尖沙咀。
途中。
封于修脸上多了几分人性色彩,开口问:"霍先生,我是否也能达到您的境界?"
天养生与孟波强忍笑意,不敢放声。
怎么可能呢?
曜哥那般妖孽的体魄,每隔一阵子似能自我强化,绝非常人可及,你怎么模仿得了?
霍曜答:"你先天残缺,连腿长不齐这种对习武者而言最致命的缺陷都能克服,还有什么做不到?以战养战,不断精进,终有一天,你也可返璞归真。"
封于修不再多言,陷入深思。
快接近尖沙咀时。
封于修重新恢复锐利的眼神,说道:“好!”
“天下无免费午餐,霍先生不仅未杀我,还愿指点武艺,并允许我每年挑战一次。
能达到这种地步,霍先生的目的,我也猜到了几分。”
“我愿为霍先生效力,霍先生要杀之人,我自会出手!”
稍作停顿。
封于修冷声道:“不过有一点须提前说明,我打败你之日,便是你的死期!我绝不会留情!”
“霍先生若惧怕,现在杀了我还来得及!”
霍曜笑了笑,漫不经心地说:“我也很好奇,未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封于修不再言语。
霍曜阵营再添猛将。
……
回到尖沙咀后,封于修的生活起居由天养生负责安排。
霍曜还有事务需要处理。
此次回港虽因封于修,却未曾想回来得恰逢其时,刚到港岛便解决了此事。
明日清晨,他又要前往澳门。
但在那之前,尚有一事待办——临时召杨度前来,商议报纸相关事宜。
报业即便发展至巅峰,也赚不了太多钱。
正如马氏兄弟的东方报业集团,三十年后上市,市值也不过十亿左右。
从前,这无疑是霍曜的一大笔财富。
然而对于现在的霍曜而言,三十年后市值十亿的产业并无吸引力,实在不值得为此耗费时间精力。
媒体真正的价值在于舆论导向,是发声的重要工具!
半个月前,霍曜已让杨度着手此事,若能收购现成公司最好,省去诸多麻烦,员工、渠道皆已完备,无需另行筹备。
星光大厦。
夜。
23:20。
办公室内。
杨度说:“霍先生,我已按您的要求,全额购下一家报社,名为《星光日报》,老板是位洋人,原本计划卖掉 资产后回乡养老。
谈判并不轻松,多花了80万,《星光日报》估价最多400万,但那位洋人见我们有意购买,就狮子大开口,索价600万,几轮讨价还价后,最终定在480万。”
霍曜打断杨度的话,说道:“钱不是问题,我已经告诉过你,只要符合标准,多花些钱也无妨。
你详细说说《星光日报》以及 报业的整体情况。”
“好的,霍先生。”
杨度立刻回应,“先说《星光日报》,这是一家中型报社,员工约120人,日均发行量约为5万份。
总编辑叫钟怀谷,也是我的老友,能力很强。”
“ 市民有阅读报纸的习惯,所以不少日报销量不错,远超杂志,这是因为报纸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比如销量最高的《东方日报》,除了港岛、两岸及国际新闻外,还包括财经、娱乐、体育、赛马、投资等内容,还有名家撰写的专栏如‘龙门阵’和评论栏目如‘正论’、‘功夫茶’,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霍曜了解《东方日报》的强大,却没想到竟如此强大,便说:“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啊。”
杨度苦笑着摇头,“这不可能,霍先生。”
“您知道吗?单是《东方日报》,除去打杂工和临时工,正式员工就有700多名,是我们《星光日报》的七倍。
他们还有30名驻外记者,编辑记者近240人。”
“《东方日报》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报道 本地社会新闻,时效快,覆盖广,自然吸引了很多市民。”
霍曜点点头,“人手不足可以逐步补充,慢慢来,接着说。”
杨度继续道:“ 的早报和晚报加起来共有62种,其中销量前三的是《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
“《东方日报》堪称一枝独秀,1969年创立,次年销量便稳定在八万份,四年之后日销量突破三十万份,最高时达到六十万份,如今依旧保持在每日四十万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