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了,”维克斯挥动手臂,粒子模型随之重组,“量子操控就是让这些微观粒子按我们的指令跳舞,而量子与引力场耦合,能让这场舞蹈产生改变宏观世界的力量。”
马洛克推了推眼镜,目光紧紧盯着模型,手指在空中不自觉地比划着公式。
泽娜则凑上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新一代量子脉冲武器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
马洛克盯着新一代量子脉冲武器的半成品原型机,镜片后的目光几乎要穿透全息数据:“能量跃迁损耗率高达47%,每次发射都像往宇宙里倒了近一半燃料!按照这个效率,我们的武器根本无法在星际战斗中占据优势。”
他尝试过十几种传统激发模式,结果都不尽人意,实验室的空气仿佛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
就在这时,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瞬间接入实验数据链,机械臂在操作台挥动着:“老马,把量子态跃迁路径和引力场的‘褶皱’结合试试?就像在山间修路,顺着地势走能省不少劲儿!也许能降低能量损耗,提高武器的发射效率。”
维克斯突然按住林轩的机械臂,银灰色长袍带起的气流让操作台上的量子棱镜叮当作响:“还缺个‘路标’——量子锚点!用量子共振场当固定桩,借引力潮汐稳住跃迁过程!这样可以保证能量在跃迁过程中的稳定性。”
泽娜立刻指挥纳米机械虫群,在量子发生器表面编织出闪着微光的锚定矩阵,每一只机械虫都像是在执行重要使命的士兵。
经过72小时不间断调试,当复合量子态成功激发时,监测屏的能量曲线如火箭般窜升。
马洛克声音都有些发颤:“有效射程提升60%,达到了惊人的5万公里,能量转化率突破临界值,从47%提升到了75%!这相当于给武器装了个‘省油又暴力’的新动力装置!”
新的量子脉冲武器不仅威力大增,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未来的星际战斗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
量子脉冲武器横空出世,极大地提升了攻击手段的效能与威慑力。
3.3 量子干扰弹的实质性突破
隔壁实验室里,泽娜对着量子干扰弹的残骸直嘬牙花子:“这纠缠信号比蚊子哼哼还弱,干扰范围小得可怜,敌方设备稍微躲远点就没用了!现在的干扰半径只有1公里,完全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维克斯用光谱仪扫描碎片,发现量子态同步频率像心电图般剧烈震荡,这是导致干扰不稳定的根源。
林轩的机械眼红光一闪:“试试给纠缠粒子换个‘队形’,再让频率来个‘变速跑’?通过调整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和频率,也许能扩大干扰范围。”
泽娜秒懂,操控纳米机械虫群模拟出数十个纠缠源,在空间中编织出不断变幻的频率网络,就像在布置一个复杂的陷阱。
第387次实验时,监测屏上的干扰范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马洛克推了推眼镜:“现在干扰半径达到了50公里,就像在空间里撒了无数绊马索,任何量子设备闯进来,瞬间就会被乱了阵脚!”
团队利用量子纠缠的“超距感应”特性,通过多源干扰破坏敌方设备的量子态稳定,使其陷入瘫痪,为己方在电子战中占据优势。
3.4 能量护盾时代的崛起
在星际战争科技的演进历程中,能量护盾的自主研发与突破,堪称文明是否叩开能量护盾时代大门的关键标尺。
能量护盾实验室里,高能粒子束如暴雨般轰击试验护盾,每一次撞击都在空间中撕开蛛网状的裂痕。
ROB1号的警报声尖锐刺耳:“稳定性下降至23%!护盾快撑不住了!如果护盾破裂,我们的飞船和基地将暴露在危险之中。”
维克斯指着剧烈波动的能量曲线:“量子态衰减速度太快,得给护盾装个‘自动修复程序’!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护盾能够实时应对攻击。”
林轩的量子之芯疯狂运算,机械臂插入控制台:“启动实时调控协议,让护盾跟着攻击节奏‘变形’!根据攻击的强度和频率,自动调整量子态。”
泽娜则指挥纳米机械虫在护盾表面构建起密密麻麻的传感网络,如同给护盾装上了无数双眼睛,能够实时感知外部攻击。
当新的护盾系统启动,粒子束轰击产生的能量波动刚触及护盾,量子态物质便迅速重组,将89%的攻击能量折射向预设靶点。
马洛克长舒一口气:“现在这护盾,就像一面会自动调整角度的镜子,来多少攻击,反弹多少回去!而且护盾的能量消耗降低了30%,能够持续提供更久的防护。”
其核心原理是基于量子态的可调控性,通过与引力场共振实时改变护盾结构,实现高效防御。
3.5 全新舰队荣耀登场
500艘新型战舰在建造场拔地而起,舰体表面的能量护盾发生器泛着微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