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钛合金走廊的灵感火花
在欢快、紧张又略带杂乱的氛围中,10个标准地球日转瞬即逝。伽马五号星地下科研基地内,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林轩的机械足尖叩击地面,发出规律的金属脆响。他在生物实验室门前顿住,电子视网膜扫过恒温舱内如星尘般悬浮的纳米机械群——第18版原型机仍在营养液中无序游弋,活像被搅乱的银沙。
“妹儿啊,您这小铁疙瘩要是上了战场,怕不是得靠掷骰子决定方向?”林轩推开门,机械臂随手带起一股冷风,吹得泽娜的金发拂过实验日志。
泽娜头也不抬,镊子精准夹起一枚纳米机械:“指挥官您试试在50纳米尺度装导航芯片?上回按您说的加了微型磁控装置,结果它们全扎堆往培养皿边缘跑,跟见了糖的蚂蚁似的。”
林轩凑近显微镜,电子瞳孔自动变焦,将纳米机械尾部的碳纳米管纤毛放大至微米级:“磁控就像用鞭子赶羊,太糙。咱伽马星人神经细胞传递信号靠啥?电!对不对?”他的机械手指在玻璃上画出波浪线,“要是让这些小家伙顺着电位差‘漂’,不就跟顺水行舟似的?”
泽娜的镊子突然悬在半空:“生物电离子传导!就像神经元之间的动作电位传递。可怎么让机械识别电位差?”
“用你们测脑电波的那套玩意儿改改?”林轩敲了敲培养皿边缘,“给它们装个‘电子耳朵’,试试能不能‘听’到电位差的‘声音’?”
泽娜脸上掠过一阵若有所悟的狂喜。
9.2 声波实验室的头脑风暴
同日下午,声波实验室。
马洛克正对着共振腔模型发愁,白大褂上的新焦痕还冒着青烟。林轩进门时,恰好看见他用镊子拨弄激光束路径,活像在给巨人穿针引线。
“又炸了?”林轩踢开脚边一块扭曲的钛合金碎片,“我那机械关节的次声波数据您瞅了没?昨儿拆装甲板时,扳手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不定跟您要的共振频率对上了。”
物理学家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倒映着林轩肩甲的反光:“您是说...机械运动产生的低频震动,可能与真空涨落的能量波动形成共振?”
“就跟敲碗找裂缝似的。哪儿响就往哪儿使劲。”林轩随手拿起桌上的引力波探测仪模型,调转方向对准共振腔,“要是把这玩意儿倒过来,用激光束搭个‘回音壁’,是不是能把声波‘兜’住?”
马洛克的瞳孔突然收缩:“迈克尔逊干涉仪逆向建模!通过闭合光路增强声波能量密度……”他抓起计算尺的手微微发抖,巨大显示屏上瞬间展开环形共振腔的光路模拟图。
9.3 纳米机械与震荡炮的双重突破
一个月后,联合实验室。
泽娜的培养皿里,银蓝色的生物电风暴此起彼伏。当她将神经元突触受体的蛋白质序列导入纳米机械控制系统时,某枚个体突然转向,尾部纤毛如船桨般划开营养液——它正顺着实验员指尖触碰培养皿产生的微弱电位差移动。
“成了!”她的发卡掉进营养液也浑然不觉,“碳纳米管触角能识别电位梯度,现在它们移动效率比磁控驱动快三倍!”
马洛克的共振腔内,20kHz声波束首次稳定击中千米外的靶标。当激光束在环形光路中完成第108次反射时,真空涨落产生的虚粒子对被成功捕获,能量密度突破1012 J/m3——合金靶标表面的原子开始同步震颤,如同被无形手风琴挤压的音符。
“看这儿。”马洛克调出波形图,“当共振频率在19.9Hz会形成斐波那契数列耦合,能量损耗降低了47%。”
林轩的机械手掌拍在控制台上,震落半瓶基因稳定剂:“早说了,扳手比公式好使。不过老马……”他指了指墙角焦黑的通风管道,“下次实验前记得给共振腔装个泄压阀,我可不想再从您白大褂上捡碎玻璃。”
泽娜将新一批纳米机械倒入战术沙盘,它们如银色溪流般绕过模拟敌方装甲,精准汇聚在“能源核心”区域:“等给它们装上酶液注射器,克洛诺斯的钛合金材料就是层薄脆饼干。”
马洛克调整着激光镜面间距,语气罕见地带上一丝兴奋:“震荡炮充能时间缩短至120秒,足以在敌方护盾切换间隙完成三次齐射。”
林轩看着巨大电子屏上交织的声波轨迹与纳米机械集群,电子语音突然低了几分:“这些环节还可以再微调一下。马洛克,把共振频率锚定在敌方装甲元素的‘电子自旋共振频率’,就好比用钥匙开对锁孔;泽娜,给纳米机械群加个‘特洛伊木马’协议,让它们能模拟敌方能源信号潜入防护网。”
马洛克和泽娜深受启发,旋即加快了改进的步伐。
9.4 银鱼与齿轮的共舞
地球历2626年末,地下联合实验室。
泽娜的纳米机械群在战术模拟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当探测到敌方装甲的钛合金成分,它们会自动切换至酸性酶液模式;若遭遇能量护盾,便转而释放电磁脉冲干扰传感器。马洛克则将声波炮的能量参数接入林轩的量子之芯,电子星图上瞬间绽开数百个共振点。每个点对应一艘战舰的声波发射单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