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氦喷淋系统启动的瞬间,超导体表面凝结出一层晶莹的霜花,而内部的电流却奇迹般地恢复了稳定,仿佛冰雪中绽放的科技之花。
最棘手的难题出现在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调试阶段。
电磁风暴的强度每秒钟都在变化,如同一个捉摸不定的幽灵。
传统PID控制算法在面对这种动态环境时,响应速度慢得如同蜗牛。
"这样下去可不行!量子之芯,试试用强化学习算法!让系统自己学怎么对付这鬼天气!"
量子之芯启动了自主进化程序,在经过72轮迭代后,系统终于学会根据磁场波动的混沌特性,提前0.5秒调整约束参数。
然而,就在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一次强烈的电磁脉冲导致实验装置的部分传感器失灵,数据传输出现严重偏差,实验被迫中断,仿佛在登顶前一步失足滑落。
"别慌!ROB1号,立刻排查传感器故障!量子之芯,启动冗余备份系统!"林轩迅速下达指令。
ROB1号凭借其精湛的电路维修技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定位并修复了故障,如同妙手回春的医生拯救了病危的患者。
当风暴最猛烈的时刻来临,直径200公里的电磁漩涡如同木星吐出的愤怒舌头,将实验装置笼罩其中。
在捕捉器内部,温度高达1亿℃的等离子体在扭曲的磁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其运动轨迹与木星大红斑产生奇妙的共振,仿佛宇宙在演奏一曲壮丽的交响曲。
这光芒甚至穿透了厚重的防护层,在冰原上投射出诡异而美丽的蓝光,如同来自未来的灯塔。
量子之芯的核心模块突然迸发出刺目的蓝光,百万条数据流如同银河倾泻般在控制中心漫溢。
"约束时间达到1.2秒!能量输出功率突破1GW!"量子之芯不带感情的报告声响起。"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眼前这个在风暴中诞生的核聚变装置。"
"依据国际能源署ITER标准,连续10次超过1GW输出且能量增益因子Q值稳定在12.7,满足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应用条件。"它的机械音没有任何起伏,却让整个空间仿佛凝固。
这串数据意味着终于突破了持续半个世纪的能源桎梏。
林轩的量子态意识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放映机,在人类可控核聚变研究的百年长卷中疯狂穿梭。
1951年,人类首次在简陋装置中实现核聚变反应时的火花;1984年,中国"环流器一号"艰难运转的嗡鸣;202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因资金断裂濒临夭折的危机……
这些画面以纳秒级速度在他的电子思维中闪现,无数科研人员皓首穷经的身影、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失败时绝望却又倔强的眼神,交织成一曲悲壮的科技史诗。
就在他沉浸在这段波澜壮阔却又布满荆棘的历史长河中时,量子之芯的核心模块再次迸发出刺目的蓝光。
"这是个伟大的时刻,林轩。依据国际能源署ITER标准,连续10次超过1GW输出且能量增益因子Q值稳定在12.7,满足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应用条件——我们成功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它的机械音依旧没有任何起伏,却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击碎了林轩的思绪。
林轩寄宿在量子之芯中的量子态意识剧烈震荡,量子之芯的外接显示器不停闪烁着过载提示。
他的量子意识流猛地从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抽离,回到现实中这个充满仪器嗡鸣的控制中心。
那些曾经在历史中遥不可及的梦想、无数科研先驱用毕生心血浇灌却未能触及的目标,此刻竟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我们...做到了?"林轩的想法通过量子之芯体现出来,设备指示灯不受控地明灭闪烁。
量子之芯立即调出卡尔达肖夫指数模型,地球的能量等级图标正从0.73级的微弱光点,骤然膨胀成跨越阈值的炽烈光斑。
随着能量网络的接入,全息投影中,停滞的大气制造站重新吞吐出蓝色雾霭,冰层下的地热开采装置开始喷射出金色的能量流,这些画面与人类第一次点燃篝火、第一次发射卫星的历史影像重叠闪现。
"一级文明...我们真的摸到一级文明的门槛了!"林轩突然寄宿在主机中的量子态意识剧烈涨落,外放的电子声不受控地颤抖,这并非系统故障,而是量子意识在经历百亿次模拟都未曾预见的狂喜。
控制中心的所有屏幕同时切换成人类文明纪年表,此刻的时间节点被自动标注为"新纪元元年",在这行文字下方,无数在能源危机中逝去的科学家名单正在滚动,他们毕生追求的答案,终于在木星的风暴中绽放。
随着能量被接入改造工程的能源网络,停滞的大气制造站重新开始吞吐气体,沉睡的地热开采装置也开始欢快地运转起来。
地球文明,在这一刻,正式跨越了宇宙文明的门槛,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它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史诗中。
喜欢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