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家里面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大项支出。
钱多富把牲口全都送了过来,赵清虎给他结清了尾款。
此外,豆腐坊扩建完工了,郑师傅也带着人结清了账款。
这一次扩建,他们家多了不少产业。
豆腐坊四亩地,旁边有一个两亩地大的猪圈,另外还有一个占地两亩多的住宅区,是给长工住的,里面还建了厨房、茅厕,还挖了一口井。
此外,新建的豆腐坊内也挖了一口水井。做豆腐用水很大,不得不打上一口大一号的水井,有两米多宽,上面架上了石头栏杆。
牲口棚也扩大了一个两亩多地,按照老余头的要求,打了一口井。
虽说是图方便,可是,一口气添了上口井,也花销不少。
结账的时候,郑师傅扒拉算盘珠子,也是很无奈。
这一次,跟他预估的银钱天差地别。
没办法啊,来了赵清虎家,计划赶不上变化。
说好的只是四亩地的豆腐坊扩建,而且是土坯房。
你没说旁边还有两亩地猪圈,还有两亩地住宅啊,而且住宅还需要青砖房。
还有,之前也没提扩大牲口棚的事情,扩建牲口棚,耗费的材料可不少。
还有赵清虎家的大门头,也是推倒重建的,挂上了牌匾,上书“赵府”两个大字。
最后结账的时候,郑师傅从赵清虎手中拿走了六十五两银子尾款。
送走了郑师傅,家里面的工人数量稳定了下来,第一时间,顾凌轩就带着账本、算盘找到了赵清虎。
“老爷,咱们家的日常消费也要算一算了。”
“啥意思?”
“就是每个月的固定支出!”
“那你算算。”
顾凌轩算盘打的飞起,开始计算家里面的日常开支,就是月钱!
先从赵清虎自家人开始算。
他给大郎几个儿子定下的月钱是每月三两银子,儿子、女儿、儿媳妇一个样。
从大郎到五郎,这就是十五两银子。
加上秦氏、王氏、大丫三个,又多了九两银子。
二丫、三丫、四丫、六郎还小,赵清虎说的是暂时寄存在公中,每月只需要记账就行,发的是零花钱,一个人一百文,这就是四百文。
还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给的月钱是五百文一个月,又是一两五钱银子。
这些加起来,就是二十五两九钱银子。
每月的月钱,这个是不能少的,是固定支出。
不算不知道啊,一算吓一跳。
赵清虎摸了摸下巴,最后还是认了,谁让这是自己定下的规矩呢。
再说,老爷如今身怀十几万巨款,这点就是小儿科。
之后,便是算家里面的下人。
顾凌轩是管家,每个月二两银子。
大牛、二牛如今虽然还不是豆腐店掌柜的,可按照三郎、四郎的意思,下个月就让他们全面接管豆腐店的生意,提升为管家,固定月钱就是八百文一个月。
拿八百文的,还有老余头、谢娘子、鲁羊蹄。
这五个人,就是四两银子。
吴树根、宋婆子两个是五百文一个月;顾莜莜、宋菜花是两百文;鲁牛子、鲁香儿、顾凌宇三个还是小娃娃,每个月二十文钱零花钱,这些加起来,一千四百六十个铜板。
家里的下人,一个月的工钱是七两银子,外加四百六十个铜板。
原本,大牛、二牛的月钱,是要从豆腐店的盈利中扣除的。
可赵清虎之前说了,两人身份特殊,就从公中出账,所以还是落到了顾凌轩这个管家头上。
之后就是家里面的长工,跟着老余头的有六人;跟着二郎的有五人,除了之前四个,还有狗蛋也来了;最后是厨房的四个厨娘,一共十五人,都是一样的工钱,五百文一个月,这就是七两五钱银子。
这些加起来,每个月从顾凌轩手中发出去的月钱,便是四十两八钱银子,外加六十个铜板。
好家伙,赵清虎也吃了一惊。
就他们家这些人,一个月,几乎就要吃掉之前豆腐坊一个月的所有利润。
去年豆腐坊,走上正轨后,一个月也就挣下五十多两银子。
此外,他们家豆腐坊雇佣的工人也不少。
因为都是重体力,赵清虎给他们的工钱是三十文一天,每七天调休一天,发放保底工资二十文。
除了他的大外甥们,另外还招收了十二人做工,赵姓族中有八个,另外四个是村上的,都是青壮劳力。
此外,还有六个船工。
若是按照一个月三十天,调休四天来计算。
每个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八百六十个铜板。
算上船工,豆腐坊有二十三个工人,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个铜板,将近二十两银子。
赵清虎的两个兄弟,赵清狗、赵清牛进入豆腐坊,是当小管事的,一个负责磨豆子,一个负责盯着后续做豆腐,两人的月钱都是一两五钱银子,这又是三两银子。
也就是说,他们家啥都不干,一个月就要固定支出六十三两多银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