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字文开,身材壮硕,颇具领导才能。他与当时的权贵交往甚密,上至大将军梁冀,下至各路豪绅,都与他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袁成为人豪爽仗义,朋友们对他极为信赖,只要是他说的话,大家都言听计从。在京城洛阳,甚至流传着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意思是说,要是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找袁文开准没错,由此可见袁成在当时的影响力。
袁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自带一种威严的气场。成年后的袁绍,不仅外表出众,而且礼贤下士,对待有才之士极为敬重。他从不以自己的出身和地位而傲慢待人,反而常常放下身段,虚心向那些有识之士请教。因此,天下众多有抱负的士人都纷纷归附于他,曹操在年少时也与袁绍结交,二人交情匪浅。
袁绍起初凭借家族的影响力,以大将军掾的身份进入官场,随后被任命为侍御史。关于袁绍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袁绍刚出生时,父亲便去世了,袁逢和袁隗两位长辈对他格外疼爱。袁绍年少时便被任命为郎官,二十岁时,又被任命为濮阳长。在濮阳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政绩斐然,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后来,袁绍的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又为早逝的父亲追行守孝之礼,前后在守孝的庐墓中度过了六年时光。
守孝期满后,袁绍回到洛阳,选择了隐居生活。他平日里不轻易与他人交往,若是对方不是海内知名的贤才,根本无缘与他相见。然而,袁绍并非真正的隐居避世之人,他暗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心怀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袁绍喜欢行侠仗义,他与这些朋友四处奔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在江湖上也颇有声名。
当时,中常侍赵忠看到袁绍如此行事,心中十分忌惮。他对其他黄门宦官说道:“袁本初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对朝廷的征召不理不睬,还暗中收养死士,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袁绍的叔父袁隗听闻此事后,也十分担忧,严厉地斥责袁绍:“你这样肆意妄为,迟早会把我们袁家给毁了!”在叔父的斥责下,袁绍这才决定出山,接受了大将军的征召,踏入了仕途。
袁绍进入官场后,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家族的背景,一路平步青云。他先是担任中军校尉,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随后又升迁至司隶校尉,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东汉末年,灵帝驾崩,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混乱的漩涡。此时,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手握重权,成为了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袁绍,凭借着家族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也在朝廷中崭露头角。面对宦官长期专权乱政的局面,何进与袁绍商议,决定联手铲除这些祸乱朝堂的阉官,重振汉室。
袁绍深知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想要彻底铲除并非易事,于是他派门客张津前去劝说何进:“黄门、常侍把持朝政已久,他们作威作福,肆意敛财。永乐太后也与这些常侍相互勾结,大肆谋取私利。将军您如今手握重兵,又身为外戚,应当挺身而出,整顿天下,为天下百姓除去这一祸患。”何进听后,深以为然,当下便与袁绍结为同盟,共同谋划铲除宦官的大计。
然而,当他们将计划告知太后时,却遭到了太后的坚决反对。太后认为宦官是皇帝的近臣,不可轻易诛杀,何进与袁绍的计划一时陷入了僵局。
为了迫使太后就范,何进与袁绍商议后,决定召董卓进京,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胁迫太后。常侍、黄门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纷纷前往何进处谢罪,任凭何进处置。此时,袁绍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多次劝说何进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可何进却犹豫不决,始终下不了决心。
何进先是命令袁绍派遣洛阳的方略武吏,对宦官们进行严密监视。随后,又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了二百名温厚可靠的虎贲军,准备进入宫中,替换那些手持兵器、守卫宫门的黄门宦官。
中常侍段珪等人得知何进的部署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假传太后的诏令,召何进入宫商议要事。何进不知是计,刚一入宫,便被段珪等人杀害,一时间,宫中大乱。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此时,袁术也率领虎贲军赶到,他们放火烧了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想要逼段珪等人出来。段珪等人却躲在宫中,拒不露面,还劫持了皇帝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逃往小平津。
袁绍见状,立刻斩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以表明自己与宦官势不两立的决心。随后,他亲自率领士兵,在洛阳城中展开了对宦官的大搜捕。无论是年长的宦官,还是年幼的宦官,无一幸免,全部被袁绍的士兵斩杀。这场搜捕行动极为惨烈,有些男子因为没有胡须,被误当成宦官杀害。甚至有些人不得不脱下衣服,露出身体,证明自己不是宦官,才得以逃过一劫。更有一些平日里行善自守的宦官,也惨遭杀害,可见这场杀戮之滥。此次行动中,被杀的宦官多达二千余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