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有资格入御书房跟皇上商讨国事,才有机会偶然见到过皇上的妃子,所以才能认识。
果然章子敬接着又道:
“我那位本家叔伯十分擅长画人像,他在宫廷做画师的时候,多是给宫妃画像的。
你看此女身上的穿着,这是宫妃最爱穿的常服,我曾在我叔伯画的画中看到过。
他跟我说过,先帝的宫妃最爱穿这种款式的衣裳。”
卫辞听到此人可能是先帝的妃子,心中十分纳闷。
惠贵太妃为什么要让自己把先帝的妃子画成观音,最好还要点神迹?
听这要求,她应该是要讨好画中的女子。
同为先帝的妃子,惠贵太妃已经是如今活着中身份最为尊贵的先帝妃嫔了。
她为何又要讨好另一个先帝的妃嫔呢?
除非这个女子身份比她还贵重,可观这女子的相貌,此女也不可能是明德皇后。
明德皇后是出了名的美人,传说她长的十分大气端庄,五官明艳。
这女子却相貌枯瘦,只看五官说一句清秀都算夸奖了,跟明艳大气毫无关联啊。
卫辞越想越头疼,完全搞不懂惠贵太妃到底要干什么。
卫辞头疼一番后,决定还是先画出来再说。
惠贵太妃作为能从先帝的后妃中厮杀出来,并且能安享晚年的人,脑子一定是够数的。
能让她讨好的人,应该不是什么犯忌讳的人物。
既然惠州太妃想要在画像上有点“神迹”,卫辞便在颜料上动起了心思。
思及前世自己听说过的什么遇热消失,遇冷显现的热熔笔。
卫辞想要照葫芦画瓢,也用一些遇热遇冷会变色的颜料来画这幅观音图。
虽然以古代的科技,研究不出这些神奇的化学颜料。
但卫辞记得古代有些燃料天然就会在温度不同时,有不同的颜色。
比如赤杨木,在砍伐初期颜色近乎白色,接着迅速变为浅棕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还会渐渐加深,甚至形成红褐色。
还有松木边材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变成褐色,桦树会变成黄色至锈色等。
古代的一些匠人会利用这些木材的变化提取颜料,做成神奇的变色颜料。
但因为这些颜料随着温度变化阴晴不定,人为不能控制,再加上会褪色,所以不被主流接受。
古人心中真正的好墨是能千年不褪色的,他们大多爱用矿料制成颜料使用。
但惠贵太妃既然要什么“神迹”,那想来应该不会在意用什么颜料。
接着卫辞找陈季允帮忙,让他在江南找一些特殊的颜料。
思及章子敬的家中有长辈做过宫廷画师。
卫辞也托他向家中询问一下,可有什么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颜料。
接着他又以千手观音为蓝图,准备把太妃让他画的人物画成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佛教中大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千手,表示遍护众生,象征着大慈大悲。
千眼,代表着智慧的圆满,能够遍观世界。
千手观音寓意吉祥,平安,如意,可以保护人民度过各种难关,消除病痛和灾难。
千手观音常以四十二只手象征千手,每只手中各有一眼,象征着她的力量和智慧。
古人印象中的神佛还不像现代人对神仙满身白的长相。
千手观音要施金错彩,菩萨的表情要慈祥,姿态要端庄。
虽然惠贵太妃给让卫辞画的女子,眉宇间含着一丝苦气。
但他可以巧妙的将这分苦气转换成悲天悯人,怜悯众生的慈悲感。
至于脸颊枯瘦,这点是真不好处理,因为古人的衣装讲究宽大飘逸。
身份越高,服饰越繁琐,发髻越复杂。
想要撑住这华丽的服装发髻而不显得小家子气,自然要圆脸弯眉,富态端庄。
惠贵太妃要求人物逼真,卫辞就不能擅自改动画中人的脸型。
他只能拿出前世帮领导p图的本事,先是在微末之中动手脚。
然后利用发型头饰的衬托下,让画中人充满高贵与神性。
让人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先被画中人的气质打动。
卫辞打算能弄到他想要的特殊的颜料后。
再添加菩萨背后的千手,同时在菩萨周围绘制莲花,祥云,火焰等图案,增加画面的神圣感。
因为这些千手,莲花,祥云,火焰会变色,待到它们变色时就会给人一种动感。
当赏画的人眼睁睁看着它变色时,就会给人一种画中景物活过来的感觉。
除此之外卫辞还拿出看家所学,利用前世看过的技术,尽力把整个人物画出了立体3D感。
最后再将整幅画作进行放大,最终显现的成品就是一张高度在一米六五左右,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画像。
卫辞这幅画从九月画到年底,天都冷了,屋中已经开始点炭火。
当卫辞完成整张画作,缓缓将它打开。
乍一看就跟面前仿佛真站了一尊活菩萨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