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铁钳攻势被打退,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河口镇外的战场清理完毕,缴获的物资堆满了仓库,伤员也得到了安置。
但林好站在那被炮火反复蹂躏、又被鲜血浸透冻硬的阵地前沿,眉头就没松开过。
冰墙?
听着唬人,也确实在关键时刻挡住了鬼子的第一波冲击。
可那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大冰溜子。
几发九二炮弹砸过来,照样得碎成冰碴子。
土木工事?
挖得再深,夯得再实,碰上重炮轰击,跟纸糊的也没太大区别。
不行,必须得搞点更硬核的!
林好脑子里那个模糊的现代知识库又开始运转了。
钢筋混凝土…钢筋暂时别想,但混凝土…水泥!
对,就是水泥!
只要有了水泥,碉堡、炮楼、甚至是更复杂的地下工事,那才叫真正的固若金汤!
他立刻找到了正在埋头捣鼓一台缴获东岛军电台的陈博文。
这位生物学教授现在是根据地的首席技术官,啥都得管。
“老陈,跟你说个事儿。”林好开门见山。
陈博文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那副镜片厚得能当酒瓶底的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
“大帅,什么事?”他声音略带沙哑。
“咱们得搞水泥!”林好斩钉截铁。
“水泥?”陈博文愣了一下,随即眉头紧锁,表情严肃起来,“大帅,水泥这东西,原理上我知道,主要是硅酸盐熟料。需要石灰石、粘土、铁粉,在高温下煅烧…”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为难:“但是,这玩意儿对设备要求很高。回转窑、球磨机…咱们现在这条件,别说造,连见都没见过。而且原料配比、烧制温度控制都非常精细,土法搞…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难也得搞!”林好斩钉截铁,指了指外面,“冰墙不顶用,土墙不抗揍!没水泥,下次鬼子再来,咱们拿啥顶?拿人命填吗?”
陈博文沉默了。
他知道林好说的是事实。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好!我带人试试!不过…原料,特别是石灰石,这附近…”
“找!发动所有人去找!”林好拍板,“煤岗那边不是有煤矿吗?顺便让他们留意一下,看看附近山上有没有类似的石头。”
任务很快下达。
陈博文带着技工班,翻箱倒柜找出几本残破的化学和工程类书籍,又结合林好“友情提供”的一些“模糊记忆”,开始了艰难的土法水泥攻关。
没有粉碎机,就用大锤砸,用石磨磨。
石灰石、粘土、铁矿渣…按着估摸的比例混合。
没有回转窑,就地取材,用耐火砖和泥巴砌土窑。
点火,烧!
“呼哧…呼哧…”技工们拉着破风箱,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煤烟和粉尘呛得人直咳嗽。
“娘的,这石头疙瘩,咋就这么难伺候!”一个年轻技工抹了把脸上的黑灰,呸了一口。
“少废话!加煤!火候不够!”陈博文紧盯着窑口跳动的火焰,眼睛熬得通红。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
烧出来的东西,要么是黑乎乎的焦块,要么是松散的粉末,根本不凝固。
技工班的气氛有些低落。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在煤岗矿区周边勘探的老矿工,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手里还捧着几块灰白色的石头。
“大帅!陈先生!找到了!找到了!”老矿工激动得脸红脖子粗,“俺在矿区西边那道山梁子后面,发现了一大片这种石头!跟书上画的石灰石一模一样!”
这消息简直是天降甘霖!
陈博文拿起石头仔细看了看,又用随身带的小锤敲了敲,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激动:“没错!是石灰石!品质还相当不错!”
原料问题解决了!
陈博文如同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干劲更足了。
他带着人跑到发现矿脉的山坡,仔细勘察了地形。
“利用这个坡度!”他指着山坡,“咱们建竖窑!把原料从上面加进去,烧好的熟料从下面出来,能省不少力气!”
新的窑炉很快在山坡上建了起来。
这次,陈博文更加小心,严格控制着原料配比和烧制过程。
“这窑炉,得烧得像炼丹炉一样,才能炼出好水泥!”他对着技工们打气。
又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
当新一批烧制出来的灰黑色熟料,经过冷却、粉碎,再掺入少量从附近找到的石膏矿石(也是意外之喜)进行研磨后…
奇迹发生了!
取出一小撮粉末,加水搅拌,糊在两块砖头上。
半个时辰后,两块砖头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虽然颜色发灰,颗粒粗糙,强度也肯定比不上后世的水泥,但它确实凝固了!
“成了!成了!咱们黑风寨也能造水泥了!”
整个技工班都沸腾了,欢呼声响彻山谷。
陈博文看着那凝固的灰块,紧绷了几天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虽然疲惫,但充满了成就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