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应怀首先点燃一柱香,恭恭敬敬拜了拜,告知了他们夫妇要认安喜做女儿的事情。
“苏老爷子,苏老太太你们放心,安喜以后有我们,定是不会让她受任何的委屈。”
说完拿出酒倒上奠了一杯。
接着连正瑛上前,点香拜拜,奠酒。
然后是乔安喜,点燃一炷香拜了拜,心里默默告慰那祖孙三人,她会代替原主好好地活下去。
她奠完酒之后,裴简呈也是点燃一柱香,再奠了一杯酒。
做完一切,用时不长。
那些祭拜的水果点心,留下了一个苹果,几块糖和几块点心,四人拎着篮子离开。
祭拜的东西他们没有必要全部拿走。
不然反而容易落人口实,不如把面上做足,毕竟他们不差这一点点东西。
但是他们不能让别人挑太多的理。
苏家两兄弟自然是想和他们搭话套近乎。
奈何他们始终淡淡的,不怎么回应他们,办完事直接就走,也不多做停留。
苏家人自乔安喜结婚以后,虽然还是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但总算是没有敢再跳出来作什么妖。
乔应怀他们也懒得对苏家人做什么,但也不想和他们有什么。
裴简呈则是该有的礼数无可挑剔。
苏家人无计可施,有点有力使不上的感觉。
乔安喜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莫名又让他们很憋气,但又发作不得。
人家处处都让他们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这种被完全无视的感觉让他们憋得很难受,哪怕是吵一架吵输了都比这样要痛快。
从苏家出来,四人就直接回了家里。
至于原主的父母,就是苏大民的闺女苏晓兰,女婿乔国明。
原主的记忆里面是完全没有父母的存在的,特别小的时候的事情她不知道。
但有记忆以来,她就一直是跟着外公外婆生活。
乔安喜在原主的记忆里,一些她从外婆那里听到的零碎片段,拼凑出了一点。
苏晓兰从小就有点体弱多病,但是苏大民两口子是特别疼爱这个闺女,更因为她的体弱又多几分用心。
那时候能上学的女孩很少,尤其在农村。
苏大民两口子也一样舍得送她去上学。
苏晓兰在镇上认识了外来的乔国明,一心要嫁给他还要跟着回他的老家。
苏大民两口子自然是不舍得闺女远嫁。
可是苏晓兰特别的倔,怎么说怎么劝都没有用。
她不管不顾就是要嫁给乔国明,扔下父母就跟着人跑了。
后来乔国明出了意外离世,苏晓兰本就身体弱,生了孩子没有养好,又遭受丈夫离世的打击。
一下病重也是没有能熬过来。
苏大民两口子赶过去看她时,她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父母。
苏大民他们离得远,也根本就不知道她那边的其他情况。
只是痛失爱女让他们备受打击,很伤心。
所以这个最疼爱的小女儿的孩子,他们也是如珠似玉般宠着养大。
但是乔安喜这边现在可是找不着和原主父母相关的东西。
他们也只能在院子里奠下一杯酒,权当告知了。
到了说好的大概时间,村长他们陆陆续续地就过来了。
不仅他们来了,村里的很多人都来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小院里挤得满满的。
院子外面还站了许多人。
王婶带着大柱和二丫也过来了。
她一来到就赶紧过去帮乔安喜和连正瑛的忙,帮着她们招呼来人。
大柱和二丫也帮着分发糖果和瓜子。
热热闹闹地仪式就开始了,非常的简单。
村长先被邀请着发言,讲了几句话。
然后就是乔应怀说了说认女儿的初衷,乔安喜和他们夫妇之间的缘分。
“感谢大家今天过来见证我们夫妇和乔安喜能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然后在众人的见证之下。
乔安喜分别给乔应怀和连正瑛敬了茶,改口叫了爸爸妈妈。
然后是裴简呈也跟着乔安喜一起敬茶,也改口叫了爸妈。
两人就只是斟茶然后双手奉上,什么下跪磕头这一套是没有的。
现在可没人敢搞这一套。
乔应怀和连正瑛喝着茶含笑看着眼前的一双小儿女。
心里感慨万千,可算是真真正正地过了明路了。
院子里院子外都很热闹。
大家都在说着祝福的喜庆话。
这种给人添喜的事情,村民们也是很乐意的。
“安喜和乔教授他们三个人看起来真像是一家子呢。”
“乔教授和安喜本来就该是一家人啊,你们看,那么巧还都姓乔。”有人笑道。
大家一听,可不是嘛,可真是巧。
接着又有人说道:“我看他们长得都有点像呢,那么看安喜和乔教授夫妻俩多像,跟苏家的人都不怎么像。”
有大婶说了:“估计像她爸爸那边吧,安喜的确不太像晓兰,晓兰比较瘦弱。”
有些年纪大一点的,也都想起来当年苏晓兰的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