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亥进入宫殿内,黑压压的气势扑面而来。
不大的厅堂内站满了人。
坐在大殿北端的是帝尧,竖亥曾经远远见过一面。
尧的身后站着四个身披骨甲的侍卫,身长几乎不逊于竖亥。
左右两侧是舜和一个老者。
舜一侧还跪坐着皋陶、鼓俊、商均、四岳和一些青年人。
老者一侧跪坐的人年纪都稍长。
在大殿中央的柱子间,还密密麻麻跪坐着竖亥先前见到过的贵族文人。
竖亥进了门刚要往前走,两支青铜长矛横在胸前。
竖亥还没搞明白状况,只见舜向前一步,
大声诵道:“竖亥,有夏氏太师。”
“平昆吾氏内乱有功,进三步。”
舜给竖亥使了个眼神,竖亥望向地面,由一块块巨大的青石板铺就的地面。
竖亥数着三块青石板走上前去。
“熄高阳氏共工氏战端有功,进五步。”
竖亥又数了五块青石板,走了过去。
“发明饴糖,酒曲,植染法,进前受赏。”
“看来水井和曲辕犁还没有传到这里。”竖亥暗自想到。
舜每念一句,坐在四处的贵族们便爆发出一阵惊呼,直到最后一句,在场不少人更是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们穷极半生不过近前了五步,十步,而竖亥这个年纪轻轻,来自穷乡僻壤的小人物,竟然一步登天。
尧的朝会中,分为横竖两组人。
坐在尧身侧横向的是参与管理陶唐氏和华夏事务的官员,类似于尧的内阁成员。
而竖向的贵族,则是来自各个邦国的贵族或有才能的人,类似于议会成员。
立下的功劳越多,便能离尧越近。
按照舜的颂报,竖亥直接来到了最前端的青石板上,和尧中间只隔着一座青铜小鼎。
“还是封建时代好,进宫前还有人教规矩,这也太突然了。”竖亥有些腹诽,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向尧行了大礼。
“赏!”
舜一声令下,尧身后的墙内走出来数个壮汉,抬着木作的托盘放在竖亥身边。
一盘玉石,一盘香料,一盘饴糖,还有一盘腊肉。
竖亥再次行礼感谢尧的赏赐。
“这赏赐,还挺别致的。”竖亥心里十分激动,毕竟这可是上古圣主,历代君王的目标,华夏先贤尧的认可。
舜又颂道:“竖亥,有八元八恺,其为祝融后裔,为彭祖之子,特举为陶唐氏火正。”
底下的众贵族又是一阵哗然。
当年舜初来陶唐氏,担任的也是火正一职,舜在尧身侧侍奉十年,权力和威望早已是一人之下,但火正这个职位还一直挂在身上。
如今就这样给了出去。
一时间,众人的内心都有了不同的猜测,开始议论纷纷。
尧拿起玉石权杖,在身前的青铜板上敲击一下,场内众人立即停止了议论。
竖亥此时还不明白这个火正意味着什么,但是看见其余人的神情,也能明白自己这是摊上大事了。
竖亥连忙谦虚道:“竖亥起于微末,幸得帝尧荣宠,不胜惶恐......”
“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你当火正最合适不过。“尧乐呵呵得说道。
“尧这也太直接了吧,后世不都是要推辞一番,然后做个述职演说吗?不过不用说也挺好。”竖亥松了一口气,站定身体。
“竖亥,我听闻你有两个羌人奴隶,自西方西王母国而来,与你说了昆仑海之事。”尧放下玉石权杖,开始说起正事。
“西王母国?安确实说过他们来的路上路过了许多部落,没想到那里就是西王母国?”竖亥听到这个名字,历史上的各种记载浮现在脑海中。
“尧,安和乔不是我的奴隶,他们也是我有夏氏的族人。”
“这二人来自比西王母国还极西之地,乃天柱脚下。”竖亥回报道。
底下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共工曾讹传天柱折断,大水漫天之事。”
“我等未明大水来自何处,曾求问于鬼神,一无所获。”
“如今你说这大水会来自昆仑海,此事事关重大,可有凭据?”
竖亥想到了黄帝故都老丘,说道:“千年前地龙翻身,以致河水改道,老丘化为废墟。”
“如今昆仑海悬于华夏头顶,若是天有不测,顷刻间我华夏将有大水之患,竖亥觉得应当传令各邦国,挖渠引水,以备不测。”
竖亥没有把话题往鬼神占卜上继续接下去,毕竟他在这方面没有人指导。
因此竖亥便拿出了在场众人基本都知道的地龙翻身来说事。
如果能让华夏各个邦国有所防备,提前行动,那么届时情况必定会好上许多。
果然有人提出了异议。
共工当时派人通告尧他的预言时,也派人向周边各大邦国通告了,共工毕竟还是有较大影响力的首领。
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东夷部族一连祭祀数日,杀了成群的人牲也没占卜出什么有效的结果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