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五十七章:墨海寻诗韵,词心绘锦程
煜明踏入市图书馆的那一刻,就像走进了一座知识的神秘城堡。午后的阳光透过高高的落地窗,在地面上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气息。
他熟练地走向文学书籍借阅区,目光在书架上快速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鲁迅、巴金、茅盾、高尔基,如同闪耀的星辰,吸引着他。煜明轻轻抽出一本《鲁迅全集》,手指轻轻摩挲着封面,像是在和一位久违的老友打招呼。接着,他又挑选了几本古典诗词集,其中《唐诗三百首》是他每次来图书馆必借的“心头好”。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煜明迫不及待地翻开《鲁迅全集》,沉浸在鲁迅先生犀利而深刻的文字世界里。看着看着,他脑海中浮现出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像是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咸亨酒店的柜台前,排出几文大钱要酒要茴香豆;又像是闰土带着毡帽,手持钢叉,在月下的西瓜地里奋力刺猹。这些画面如此鲜活,煜明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人间百态。
合上《鲁迅全集》,煜明拿起《唐诗三百首》。翻开书页,一首首经典之作映入眼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读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煜明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壮丽的春江夜景图:江水浩渺,与大海相连,明月从海平面缓缓升起,银白的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随着波浪闪烁荡漾,无边无际的春江在月色下如梦如幻。
沉浸在诗词的美好意境中,煜明心中涌动着创作的冲动。他想起了自己之前写的那些诗词,虽然还很稚嫩,但每一首都是他用心感悟生活的结晶。他决定把这些诗词拿给伯父看,希望能得到伯父的指点。
下班后,煜明带着精心整理好的诗词作品,满怀期待地来到伯父家。伯父看到他来,脸上立刻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煜明啊,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伯父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煜明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诗词递过去,说道:“伯父,我最近写了些诗词,想请您帮我看看,给我指点指点。”伯父接过诗词,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伯父抬起头,眼中满是欣慰:“煜明,你写得很不错啊!能看出来你是真的用心了。这首咏物诗,对事物的描写很细致,还有这首写景的,意境营造得也挺好。不过呢,在遣词造句上还可以再推敲推敲,有些地方的用词还不够精准,会影响整首诗的韵味。”
煜明认真地点点头,把伯父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伯父接着说:“写诗啊,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你得多读多练,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说着,伯父走进书房,拿出一本有些泛黄的书递给煜明,“这是我以前珍藏的《作诗百法》,里面讲了很多作诗的技巧和方法,你拿去好好看看,肯定能对你有帮助。”
煜明接过书,如获至宝,激动地说:“谢谢伯父!我一定会认真学习的。”伯父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煜明,你有这份对诗词的热爱很难得,一定要坚持下去。现在社会节奏快,很多人都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发扬。”
回到家后,煜明立刻翻开《作诗百法》,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书中详细介绍了诗词的格律、韵律、修辞手法等知识,还有许多经典诗词的赏析和创作示例。煜明一边读,一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向文友请教。
在学习《作诗百法》的过程中,煜明对诗词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开始尝试运用书中所学的知识,对自己之前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他仔细琢磨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调整诗句的结构和韵律,力求让每一首诗都更加完美。
有一次,煜明在写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时,遇到了难题。他想表达出秋天的萧瑟和自己内心的感慨,但写出来的诗句总是感觉平淡无奇。他想起《作诗百法》中提到的“借景抒情”和“运用意象”的方法,于是他开始观察秋天的景色,寻找那些能够触动他心灵的意象。
他来到公园,看到满地金黄的落叶,随风飘舞的残花,还有南飞的大雁。这些景象让他灵感突发,他写道:“落叶纷飞舞暮秋,残花委地惹新愁。寒云渐起天边远,雁阵南翔梦里游。”写完后,他反复吟诵,觉得诗句比之前生动了许多,情感也更加真挚。
随着对诗词学习的深入,煜明的创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而是尝试在诗词中融入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
有一天,煜明在新闻上看到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报道,那些被污染的河流、被破坏的森林让他深感痛心。他决定用诗词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于是写下了一首《护自然》:“青山渐瘦水含忧,大地疮痍触眼眸。乱砍滥伐生态毁,黑烟浊浪祸根留。应怀敬畏遵天道,莫使繁华变废丘。携手齐心同守护,家园处处乐无忧。”这首诗发表在当地的文学刊物上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少读者给他写信,表达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