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五十四章:墨香染岁月,文韵伴征途
深秋的雨丝斜斜掠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煜明握着刚借阅的《茅盾文集》在窗边落座。雨水将窗外的梧桐树洗得发亮,叶片上滚动的水珠让他想起诗中“雨打芭蕉叶带愁”的意境,只是此刻他心中满是求知的畅快,并无半分愁绪。翻开书页,油墨香混着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扉页上“生活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的批注,不知是哪位读者留下的,却与他的心境不谋而合。
正当他沉浸在《林家铺子》细腻的社会描写中时,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从邻座传来。转头望去,一位鬓角斑白的老者正小心翼翼地将泛黄的笔记本放入帆布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边缘还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煜明注意到老人桌上摆着的《鲁迅全集》,书页间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签,好奇心驱使他轻声问道:“老先生,您也喜欢鲁迅的作品?”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眼中闪过一抹光亮:“何止是喜欢,这些文字读了一辈子,每次翻开都像在和老友对话。”说着,他翻开《野草》,指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一段,感慨道,“年轻时读觉得晦涩,经历过人生起伏才明白,这字字句句都是对生命的叩问。”
两人的交谈从鲁迅延伸到整个现代文学,老人自称退休教师老陈,退休后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我常和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在文字里照见自己。”老陈翻开随身笔记本,上面工整记录着不同时期的读书笔记,其中一段写道:“文字如舟,渡人渡己。”煜明被这份坚持深深触动,主动提出希望能向老人请教读书方法。
此后的周末,图书馆三楼靠窗的角落成了两人的“固定据点”。老陈带着煜明精读《子夜》,分析茅盾如何用经济视角解剖社会;教他品味巴金《随想录》中直面自我的勇气。“读书要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剖开表象,才能触及内核。”老陈说着,将自己批注的《朝花夕拾》递给煜明,扉页上“温故知新,常读常新”八个字苍劲有力。
一个寒潮突袭的傍晚,煜明在借阅区寻找高尔基的《在人间》时,意外发现书架间蜷缩着个年轻女孩。她穿着快递员制服,正就着手机电筒的光阅读《平凡的世界》,冻得发红的手指在书页间轻轻摩挲。煜明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在地铁上捧着Kindle读书的日子,便主动将手中的暖手宝递给她:“这里光线不好,去那边的阅读区吧。”
女孩名叫小夏,白天送快递,晚上来图书馆学习。“孙少安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我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煜明想起老陈教他的读书方法,将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小夏,两人约定每周互相推荐一本书。
图书馆的冬夜总是格外静谧。某个加班后的夜晚,煜明带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图书馆,意外撞见泽宇正在角落翻译泰戈尔的诗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泽宇轻声念着诗句,转头笑道,“白天做程序员敲代码,晚上翻译诗歌,这种反差感让我觉得生活特别有意思。”两人聊起现代社会中精神追求的意义,泽宇指着窗外霓虹闪烁的写字楼:“我们就像在钢铁森林里寻找萤火虫的人,而文字就是那点点微光。”
元旦前夕,图书馆举办“经典与现代”读书分享会。煜明带着精心准备的《茅盾作品中的时代烙印》走上讲台,老陈坐在第一排频频点头;小夏分享《平凡的世界》如何激励她坚持学习,台下不少听众红了眼眶;泽宇则别出心裁地用代码解读诗歌韵律,引发阵阵惊叹。
分享会结束后,众人围坐在暖炉旁。老陈翻开崭新的笔记本写下:“文字无界,书香长存。”小夏将自己写的小诗《快递车与图书馆》贴在留言墙上:“车轮碾过街巷,书页翻过星辰/两个世界,同一片月光。”煜明望着窗外飘起的初雪,突然想起老陈说过的“文字如舟”,此刻他终于明白,这叶轻舟不仅载着知识,更承载着不同人生在书海中相遇的温暖。
新的一年,煜明的书单又添了许多新书。他开始尝试创作散文,将工作中的感悟、读书的体会化作文字。在一篇题为《图书馆的四季》的文章中,他写道:“春看柳絮飘进书页,夏听蝉鸣伴读,秋拾落叶夹入笔记,冬赏初雪映照着文字的温度。这里不是逃避现实的港湾,而是让我们积蓄力量、重新出发的起点。”
某个深夜加班后,煜明再次走进图书馆。空荡的大厅里,值班馆员正在整理书架,顶灯洒下柔和的光晕。他取下一本未读完的《鲁迅杂文集》,扉页上不知何时被人写了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心头,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一种对抗浮躁的力量。
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煜明翻开书页,在泛黄的纸页间继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光。他知道,这条与书相伴的道路没有终点,而每一次阅读、每一场交流,都在为生命增添新的色彩。在云麓词心的指引下,他将带着这份对文字的热爱,在人生的征途上继续前行,让墨香染透岁月,让文韵陪伴一生。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云麓词心录:白云着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