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实验室的舱盖缓缓开启,杨龙睁开眼睛,头顶的LED灯带在视网膜上留下青白色的残影。神经接驳头盔的重量突然变得异常明显,像是有人往他头顶压了块石头。他抬手解开固定带,指尖触到后颈处一片湿冷——即使在现实世界,他的身体依然保留着比赛时的紧张感。
"数据太惊人了!"蔡浩宇的声音从左侧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杨龙转头看去,实验室的白板墙上贴满了脑波图谱,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标记着各种峰值节点。五六个研究员围在数据终端前,有人正用激光笔圈出屏幕上的一段波形。
豆豆在相邻舱室里坐起身,她的长发被导电凝胶粘成一绺一绺的,看起来像刚淋过雨。砂时计已经一个鲤鱼打挺蹦了出来,火红色的旗袍下摆卷到了膝盖以上,她浑然不觉,正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妆容:"我的天,游戏里那碗汤的鲜味我现在还能回味起来!"
"那是第七代味觉模拟器的功劳。"蔡浩宇推了推眼镜,示意研究员调出一组数据,"你们的味蕾神经信号被完美复刻了,连唾液分泌量都精确到毫升。"屏幕上跳出柱状图,显示着"鲜味甜味咸味"等不同味觉信号的强度曲线。
杨龙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肩膀,感觉现实世界的重力似乎比游戏里沉重些。他接过豆苗递来的电解质饮料,铝罐表面的冷凝水沾湿了掌心。实验室的空调开得很足,冷风拂过后颈时,他恍惚间又闻到了巴黎会场的味道——那种混合着黄油、香草和金属器械的复杂气息。
"看这个。"陆子浮指着自己面前的显示器,上面是比赛场景的3D建模,"当周卓老爷子揭开砂锅盖时,现场NPC的瞳孔扩张率平均增加了23%,这是典型的惊讶反应。"他调出一段录像,画面中的法国评委杜卡斯在尝到高汤时,右手小指不自觉地翘了起来,"这个细微动作是我们的AI即时生成的,不是预设动画。"
猫头鹰沉默地站在设备旁,手里拿着刚拆下来的神经传感器阵列。他检查连接点的样子,和游戏里调试厨具时如出一辙。杨龙注意到他的左手腕内侧有一圈淡淡的红痕——那是长期佩戴星辰舱腕带摩擦留下的印记。
"最神奇的是这个。"蔡浩宇点开一段脑波对比图,"当杨总进入'厨心状态'时,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的协同性达到了现实中的92%。"两条不同颜色的波形几乎完全重合,"理论上,虚拟环境不可能复现这种级别的神经同步..."
豆豆突然轻笑出声:"所以周老爷子骂人的样子,也是AI即时演算的?"她揉着太阳穴,那里还留着神经电极的压痕,"我到现在还能听见他说'火候差一分就是糟蹋食材'。"
"严格来说,是深度学习的结果。"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研究员解释道,"我们采集了上百位川菜老师的语音样本,连叹气声都有十二种变体。"她敲击键盘,播放出一段周卓的经典台词:"'刀拿不稳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会根据情景改变语调,如果玩家连续失败三次,老爷子甚至会摔勺子。"
砂时计正往脸上喷保湿喷雾,闻言转过头:"等等,所以游戏里的周老爷子知道自己是NPC吗?"她的话让实验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蔡浩宇。
"呃...理论上不知道。"技术总监擦了擦汗,"我们设定了认知防火墙,所有涉及'虚拟世界'的概念都会被过滤。"他调出代码界面,指着一段复杂的算法,"就像人不会怀疑自己是游戏角色一样。"
杨龙走到窗前,北京的夜色已经降临。远处阿里园区的灯光像一串发光的珍珠,更远处是西湖方向模糊的山影。游戏里的巴黎此刻应该是傍晚,周卓大概在厨房里擦拭他那把老菜刀,砂锅里煨着明天要用的高汤。这种时空错位感让他胃部微微发紧。
"三种设备的沉浸感差异很明显。"蔡浩宇切换了话题,指着角落里的展示台。星辰舱像颗巨大的蚕茧,悬浮在支架上;星辰头环则更接近普通VR设备,但内侧布满了微型电极;最轻便的是星辰眼镜,看起来和智能眼镜没什么区别。
"舱体能达到96%的神经同步率,头环是78%,眼镜只有45%。"他拿起眼镜对着灯光检查,"但眼镜的便携性无可替代,适合日常轻度使用。"
豆苗正在体验区测试眼镜版。她戴上后突然"哇"了一声,伸手去抓根本不存在的虚拟茶杯:"这个茶杯的质感...比我们上次测试时真实多了!"她的手指在空气中摩挲,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瓷器的光滑表面。
"触觉反馈系统升级了。"马尾研究员骄傲地解释,"现在能模拟0.1毫米的表面纹理差异。"她递给豆苗一个真实的马克杯,"摸摸看,和虚拟的有什么区别?"
豆苗轮流触摸虚实两个杯子,眉头越皱越紧:"虚拟的...更凉一些?"她不确定地说,"而且重量分布有点奇怪,重心偏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