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谈妥后,谭雅带着大兵们和经理马不停蹄地赶往松田工业和樱花电工。
两家企业的老板反应几乎如出一辙——看到这群来势汹汹的美国大兵,再加上银行经理的“劝说”,都误以为谭雅是美国企业的白手套,根本不敢多问。
松田工业的冰箱和空调生产线以1.2亿日元成交,樱花电工的收音机生产线则以6000万日元敲定。
两家老板同样要求自行拆卸打包,费用由买方承担,并保证生产线会在一周内从东京湾装船出发。
忙完这一切,已是下午时分。谭雅站在樱花电工工厂外,眼睛扫视着远处的东京湾。
乔伊走过来,咧嘴道:“姐们儿,三家都搞定了,够猛啊!接下来干啥?”
谭雅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戏谑的笑,从包里掏出一沓富兰克林。
“小伙子们,你们今天的任务结束了。”
绿油油的富兰克林放在了手上,那些美国大兵脸上的笑容愈发的“真诚”,乔伊还搞怪的敬了个礼。
“Sir,yes sir!”
大兵们大笑着开车离开,今天距离夜晚还很长,更何况现在手里还有钱,自然要去狠狠的消费一番。
经理站在一旁,低头擦着汗,小声道:“小姐,合同我回去就整理好,保证不出差错。”
谭雅瞥了他一眼,点点头,伸手拦停一辆出租车:“走吧,回市区。”
车子轰鸣着驶向银行,夕阳洒在东京街头,映出一片金黄。
回到银行后,谭雅并未急着离开。她坐在会客室的长桌前,手指敲着桌面,脑海中盘算着下一步。
生产线已经搞定,但原材料和技术工人还没着落。她需要稳定的钢材、塑料和电子元件供应,还要一批熟练的工人来操作这些设备。
靠自己一家家跑显然不现实,得找个更高效的办法。
她翘起二郎腿抬头看向经理,语气傲慢:“经理,你跟日本政府的人熟吗?比如经济产业省的官员,有没有认识的?我还有些事需要他们帮忙。”
经理愣了一下,擦汗的手停在半空。他小心翼翼地回道:“小姐,我……我认识一些人,但级别不高。
经济产业省那边,我有个老同学在工业政策科当科员,能说上几句话。不过大事他做不了主,得找更上面的人。”
谭雅眯起眼,靠回椅背,缓声道:“科员也行,先联系上再说。我需要原材料渠道和工人,政府手里肯定有资源。
你告诉他,我代表瓦德瓦家族,有大生意要谈,具体见面再说。”
她顿了顿,从包里甩出一叠日元,丢到经理面前,“这点钱你拿着,算是辛苦费。事情办好了,还有另外的钱。”
经理看着那叠日元,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好,好!我今晚就给他打电话,约个时间见面。”
他收下钱,语气变得殷勤起来,“小姐您放心,我一定尽力。”
谭雅点点头,起身离开会客室。经理忙不迭地跟出去,送她到银行门口。
夕阳西沉,东京街头的霓虹灯开始亮起,她站在路边,心中暗道:“日本政府要是肯配合,原材料和工人都不成问题。美军这个虎皮得扯起来用上。”
当晚,经理果然联系上了他的老同学——经济产业省工业政策科的科员田中和夫。
田中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一副厚框眼镜,性格谨慎但对老同学还算信任。
经理在电话里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强调“瓦德瓦家族”是印度的大财阀,背后可能还有美国资本撑腰,手笔大得吓人。
田中听完有些动心,但还是留了个心眼,表示愿意先见一面。
第二天上午,谭雅带着乔伊和几个大兵再次来到银行。
经理已经在会客室等着,手里拿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田中的联系方式和见面地点——一家位于银座的茶肆,时间定在中午。
谭雅接过便签,淡淡道:“干得不错,走吧。”
中午时分,依维柯停在银座一条安静的小巷前。
茶肆不大,木质门框透着日式低调的雅致。谭雅推门而入,乔伊和三个大兵跟在后面,刻意放轻脚步,但那股军人气势还是让店里的服务员吓了一跳。
田中和夫已经坐在角落的榻榻米上,看到这群人进来,眼镜后的眼神闪过一丝紧张。
谭雅在田中对面坐下,乔伊和几个大兵站在她身后,沉默地盯着四周。
田中咽了口唾沫,用流利的英语开口:“您是瓦德瓦家族的代表?我听老同学说,您有大生意要谈?”
谭雅点点头,直入正题:“我刚买了三条民用电器生产线,但缺原材料和工人。钢材、塑料、电子元件,我需要稳定的供应渠道;
工人方面,我要熟练的技术人员,至少两百人。你是经济产业省的人,这些资源你应该能帮我搞定。”
田中扶了扶眼镜,低声道:“这个……原材料和工人,政府确实有渠道。
经济泡沫破了,很多工厂倒闭,材料商和工人都在找出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