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重打击燕齐联军后,赵国边境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稳定。老将赵武奉赵王之命,留在边境,肩负起防守燕国、齐国再次攻击的重任。一日,赵王派来的使者悄然抵达赵武营帐,二人屏退左右,使者言辞隐晦地提及赵国降楚之事:“赵老将军,如今局势微妙,我王对降楚一事颇为踌躇,不知老将军有何高见?”
赵武神色凝重,微微叹了口气,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燕国与齐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可谁也不知他们何时会卷土重来。赵国经此战乱,民生凋敝,军队损耗也大。若论再战,实无十足把握。依我看,投降未必不是好事。如此一来,双方都留了体面,赵国百姓也能免受更多战乱之苦。” 使者若有所思,仔细品味着赵武的话语,片刻后,微微点头,似是领会了其中深意。
于是,使者引领着项羽、范增、韩信及英布等人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朝着邯郸城进发。赵国国君赵桓,身着华服,率领赵国众臣,早早在城门口等候。当项羽等人的队伍出现时,赵桓脸上堆起笑容,快步迎上前去。“霸王远道而来,赵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赵桓恭敬地说道。项羽微微点头,神色冷峻,不卑不亢地回应:“赵王客气了。”
入城之后,双方来到王宫大殿,一场关于赵国整体投降加入楚国后待遇问题的交流正式拉开帷幕。大殿内气氛凝重,赵楚双方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碰撞出无形的火花。
赵桓率先开口,声音平稳却暗藏深意:“霸王,我赵国愿举国降楚,然我赵国上下臣民,皆盼能有个妥善的安置。我赵国百姓历经战火,苦不堪言,还望楚国能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再者,赵国诸位大臣,多年来为赵国尽心尽力,希望能在楚国朝堂保留一定的职位,继续为百姓谋福祉。赵国军队,也期望能得到合理的整编,将士们能有妥善的归宿。” 赵桓此言一出,赵国众臣纷纷点头,目光中满是期待。
项羽听闻,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赵王所言,本王并非不能理解。然楚国接纳赵国,亦需考量诸多事宜。楚国大军此番相助赵国,损耗巨大,赵国需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补偿,以助楚国恢复元气。在官员任用方面,楚国朝堂自有其选拔体系,赵国大臣可凭借自身才能参与选拔,若能力出众、忠心可鉴,自会在楚国朝堂谋得一席之地。赵国军队,将由楚国统一整编,经验丰富、作战勇猛之士,可编入楚军,为楚国效力;部分士兵则可解甲归田,回归百姓生活,楚国将给予一定的安置补贴。” 项羽的话语掷地有声,展现出霸主的威严与果断。
范增轻抚胡须,补充道:“赵王,楚国向来以仁政为本,然行军打仗,耗费甚巨。赵国经济补偿,不仅能弥补楚军损耗,更能助力楚国为赵国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至于官员任用,楚国选拔体系公正透明,赵国大臣不必担忧。军队整编,也是为了打造一支更强大、更能守护百姓的武装力量。” 范增的话语,有理有据,让赵国君臣一时难以反驳。
这时,赵国的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范大人所言虽有理,可我赵国大臣,在赵国经营多年,对赵国百姓及山川地理极为熟悉。若骤然让他们与楚国官员一同竞争职位,恐难适应楚国选拔体系,难以施展自身才能。再者,赵国军队将士,皆对赵国忠心耿耿,若贸然将他们编入楚军,是否能真心归附,还需斟酌。” 这位老臣的话语,引起了赵国其他大臣的共鸣,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韩信见状,起身说道:“诸位莫要着急。我有一策,或许可解当下之困。对于赵国大臣,楚国可设立专门的过渡考察期,在此期间,赵国大臣与楚国派遣的官员一同治理赵国旧地,相互学习、磨合。考察期满后,依据其表现,决定是否正式纳入楚国官员体系。至于赵国军队,可先保留部分原有的编制,由楚国将领与赵国将领共同指挥,进行一段时间的协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完成整编。如此,既给予赵国大臣和军队适应楚国体系的时间,又能确保楚国政令畅通,实现平稳过渡。” 韩信的提议,条理清晰,兼顾了双方的利益,一时间,大殿内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思索其中利弊。
赵桓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韩将军所言,确有可取之处。只是,楚国派遣官员与赵国大臣共同治理赵国旧地,如何确保权力分配公平,不会产生冲突?楚国将领与赵国将领共同指挥军队,又如何避免军令不一的情况?”
项羽目光坚定,直视赵桓:“赵王放心,楚国自会制定详细的治理与指挥方案,明确各方权力与职责。在治理方面,设立监督机制,由楚赵双方共同选派公正之人,监督官员施政。在军事指挥上,制定统一的军令准则,明确主次指挥权,确保军队行动协调一致。若有官员或将领违反规定,定严惩不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