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秦淮如看到婆婆脸色阴晴不定,就知道要坏事儿,赶紧朝王媒婆使了个眼神。
能吃媒婆这碗饭的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王媒婆眼珠子转了又转,心中快速思考起对策来。
媒婆这个职业和销售没什么两样,说白了都是揣摩客户的心理,解决客户的需求,把客户兜里的钱忽悠到自己兜里。
王媒婆和贾张氏是打过交道的,对她们家是有一定了解的。
贾张氏和秦淮如都是农村户口,一家四口人只有贾东旭一个人有定量。
一个人的定量养活四口人肯定是不够的,贾家常年都得花高价吃议价粮。
贾东旭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光靠他那点儿工资一家人吃议价粮,也就勉强够活着。
其实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活着的,可谁让贾东旭摊上了那样一个老娘,贾张氏的嘴馋在整个南锣鼓巷都是出了名的。
隔个三五天就想吃一顿白面馒头,每个月最少还得见两次荤腥。
这年头,一家只有一个劳动力的家庭,除了挣钱养家的爷们儿,谁家不是一天到晚窝窝头,长腌萝卜没点儿油。
还三五天吃顿白面馒头?
想屁吃呢!
一年能吃个三五回那就不错了!
话是这么个话,可瞧瞧贾张氏那副有缸粗没缸高的猪样儿,显然是不缺营养。
周围胡同都在传,自打贾东旭认了易中海当师傅,隔三差五的就找易中海借钱。
至于易中海借没借给贾东旭,谁也不知道?
反正这些年来,不论政策怎么个变法儿,贾张氏都从来没缺过营养。
别人家女人都是饿的面黄肌瘦,只有贾张氏那是肉眼可见的肥了起来,眼瞅着连步都快迈不开了!
贾张氏为什么能吃的这么好?
还不是沾了易中海的光。
可人心都是善变的,谁又敢保证易中海能够一辈子贴补贾家呢?
想到这里,王媒婆心中一动,便有了策略。
王媒婆看了一眼贾张氏,叹了口气,站起身来:“既然老姐姐你不愿意,那我也就不勉强了。
这四条腿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儿的寡妇还不有的是。
就易中海这长相,这工作,这工资,什么样的寡妇找不到?
正好隔壁胡同的张寡妇也出了守孝期,才35岁,我去问问她的意思。”
说完,王媒婆迈步就准备离开贾家。
一边走着还一边絮叨:“那张寡妇还有两个小子,正好易中海没儿子,他要是和张寡妇成了,以后就不缺人养老了。
我这就去和他俩说说。”
贾张氏一听这话,立马就坐不住了。
易中海为什么愿意贴补贾家?
还不是因为他是个绝户,没儿子,指望着老了以后动不了了,靠着东旭给他养老送终呢!
这要是娶了隔壁胡同的张寡妇,再把张寡妇那两个小子认成了自己的儿子,那以后还能有东旭什么事儿?
其实,要换成两三年前,王媒婆要是和易中海提这事儿,易中海保准儿不愿意。
可自打西跨院的何寡妇收养了何建设那个小崽子,日子是越过越好!
就连孙菊花认了那小子当干儿子之后,也是越活越年轻!
而且,这两年,何建设对刘秀华咋样?对孙菊花咋样?
甚至对刘秀华家那三个赔钱货,还有刘秀华和常威生的那个小崽子咋样?
众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就拿前两天做衣服的事儿来说,那个小崽子也太特娘的舍得了!
全家老小,带着孙菊花,一共九口人,一人一身新衣服,据阎埠贵说,起码得花一百多块钱。
何建设对孙菊花她们越好,易中海就越后悔!
毕竟,当初傻柱把何建设带回来的时候,第一个问的可是易中海家。
是他自己不愿意收养何建设,这才便宜了何寡妇!
这几年下来,保不齐易中海的想法就变了呢?
要是他真被王媒婆说的心动了,那对自己家来说,可就是下雪又降霜了!
还有,那个张寡妇,自己也见过。
虽然没打过交道,可一看她那副刻薄的模样,就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人。
她要真是嫁给了易中海,门对门住着,还不得把自己挤兑死?
不行!
绝不能让张寡妇嫁给易中海!
贾张氏连鞋都顾不上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王媒婆面前,横着胳膊就把她拦了下来。
“他王大妈,您别急着走啊,我也没说不愿意啊?”
看着满脸慌张的贾张氏,王媒婆心中升起一抹得意。
德行!
老娘还不治不了你了?
可脸上的神情却非常平静,明知故问的问道:“东旭妈,这么说,您是愿意了?”
贾张氏扭头看了一眼儿媳妇儿秦淮如,看她面色平静,也没有啥嘲笑的神色,一咬牙点头说道:“愿意!”
一听这话,王媒婆秒变脸,立马换上了一副标准的笑脸,热情的说道:“得嘞!我这就帮您找易师傅说去,您就擎等着好消息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