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园是个避暑之地,这样的庄园,大少爷的产业中也有数个。
冯老爷背着手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感叹着老天爷有眼,今年又是大丰年!
冯铭轩学着阿爹的样子,背着手走路,然后又微笑着回过头看向身后。
妻子搀扶着阿娘不紧不慢的跟在后面,边走边轻声的说笑。
冯铭轩暗忖,娘子的个性鲜明,对她好的人就是这么好脾性,得亏阿娘不是恶婆婆!不然,婆媳间又处成了大嫂和阿娘的样子。
禾娘每天早晨和傍晚搀扶着婆婆在园子里走走,婆媳俩有说有笑,竹韵和菊韵把这温馨的相处自是看在眼里。
冯夫人见小儿媳每天按时吃药膳,也就放下心来。
黄芪和当归虽然能调理身体,但那气味其实不好闻。小儿媳没有嫌弃药膳,每日三餐,一餐都不落下,这般懂事,冯夫人自然而然会心疼禾娘。
儿媳的身子不好,不是她的错,她也想调理好身子,为冯家延续香火。
冯夫人只是暗自祈祷,小儿媳的身子早一天恢复康健,她的孙子孙女就能早一天到来,二房就彻底无忧了!
父子俩每天都要对弈几局,或者在田地边走走,看看芝麻和稻谷的长势,讨论一下云城里的动向。
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相处,一直到了九月中旬,山庄上的天气有了些凉意,冯铭轩才吩咐顺子把爹娘送回了城里。
一家四口在庄子上住了一个月,避开了暑气,重温了亲情。
老两口倒是希望年年能来小儿子的这个庄子上避暑。实在是冯夫人与小儿媳的相处,让她觉得是与女儿在一起。
直到马车进了城南大院子,夫妻俩才收敛了笑意。
一进这个富丽堂皇的大宅里,有些沉闷的气息扑面而来。
老两口对请安的家仆们颔首示意后,直接回了四院……
禾娘则捣鼓起她收藏的果核来,每天用温水浸泡着。冯铭轩则按妻子的想法,赶着牛车和顺子一起去河里拉了两担沙子回来。
一进院后面的菜园里,夫妻俩整了两垄土出来,下了底肥。
每天早膳后,禾娘都是忙着给果核换水浸泡,直到十天后,夫妻俩把几种果核分开铺在地垄上,盖上薄薄的一层沙土,再铺上一层稻草。
冯铭轩陪着妻子一起埋下了希望。
如果育出了果苗,明年三月,庄子的路边都能种下果树了。
果树长大了结出果子,自己家有了各种果子吃,还能酿酒。到时,这个庄园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出产果子。
夫妻俩同时做起了美梦,笑得很开心,就像已经看到了满园的硕果累累。
一直到了九月下旬,庄园里的稻谷都变黄了,芝麻也成熟了。
冯庆安排家丁们先收割芝麻,割成一捆捆的芝麻,倒立放在竹匾上,暴晒两天后,用竹棍轻轻敲打,饱满的芝麻粒便纷纷落下,掉进竹匾里,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禾娘看着家仆们热火朝天的忙碌,她拉着相公一起,加入秋收的队伍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冯二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场景,他虽然舍不得妻子劳累,看到妻子脸上开心的笑容,他也就没有阻止妻子加入筛选芝麻的队伍中了。
家中以前也种了芝麻,都是阿爹在红薯地垄边上抽空种的,留下第二年的种子后,还能收获几斤芝麻。
禾娘喜欢把芝麻炒熟,用石锤捣成粉,拌上红糖,吃起来又香又甜…
辛苦了八天,一百一十亩芝麻全部收拾好了,夫妻俩看着家仆们一袋袋的称重,芝麻的亩产达到了九十斤。
堆积如山的芝麻,晒干后,装满了一间大库房,禾娘拿着她的小算盘,算出了芝麻的总收成,笑得眉眼弯弯!
自己家里再也不用去粮食铺子里买芝麻做麻糖了,有了庄园,自给自足,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
芝麻收进仓库了,又要收割稻谷了。
冯铭轩看妻子跃跃欲试的兴头,立即出言提醒道:“娘子,你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其实忘记的事情还挺多的,只是娘子每天高高兴兴的忙碌着,他就没有提醒了。
禾娘的大眼睛滴溜溜转了一圈,疑惑的问道:“相公,你且明说吧?我记不住了。”
住在庄子里,二少奶奶放飞了自我,天大地大她最大!规矩礼仪被她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嫂三个月的药应当吃完了吧?娘子不安排一下,接她去回春堂复脉?”冯铭轩点点妻子的翘鼻头。
禾娘恍然大悟,放下了镰刀,懊恼的道:“相公,我还真的忘记了!二嫂的事是大事,那我们回云城吧!”
二嫂腊月和二哥成亲的,快一年了,她自是想早些生个娃儿的。刘大夫开的三个月的药,自是吃完了,是要去复脉了。
眉儿和二嫂差不多同时成亲的,眉儿的肚子有六个多月了,还是眉儿好福气!
禾娘边往一进院走,边想着心事儿。
嘿嘿,你一个小娘子还想下水田里割稻谷!冯铭轩看着妻子的背影在心里笑了,得亏他成功的转移了妻子的注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