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棚里的冷气开得很足,叶徽却觉得后背微微发烫。他第五次摘下耳机,玻璃对面调音师不耐烦的表情在控制台闪烁的蓝光里格外刺眼。
"叶老师,咱们真的不能用采样库吗?"年轻的音乐总监小王推门进来,手里平板电脑显示着某国际音源库的界面,"这个箫音色是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绝对够档次。"
叶徽抚摸着手中那管紫竹箫,指尖触到刻在吹口处的"叶"字——这是前世他二十岁生辰时,祖父命人用川西老竹特制的。今早他打开行李箱夹层发现它时,几乎以为是幻觉。
"王总监,你听过真正的《妆台秋思》吗?"叶徽突然问道。
小王愣住了:"这...不是我们电影主题曲啊?"
"民国十二年,吕文成先生用粤箫演奏的版本。"叶徽将箫管横在膝上,手指虚按音孔,"每个颤音里都有珠江的水汽,现在那些音色库..."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玻璃墙外突然传来骚动。芳姐踩着十厘米的Jimmy Choo闯进来,香奈儿外套下摆扫过效果器,带出一串刺耳的电流音。
"祖宗!全剧组等你的录音等到现在!"她夺过小王手里的平板,指甲在屏幕上敲得咔咔响,"就用这个预设,三小时搞定混音,明天还要拍MV!"
叶徽看见调音师已经调出自动修音软件的界面。那些绿色的音高线即将把他的声音驯服成工业标准产品,就像他们试图驯服他这个人一样。
"给我一夜。"他忽然站起来,箫管在灯光下泛着幽紫的光,"我要去个地方。"
芳姐涂着珊瑚色唇膏的嘴张了张,最终在叶徽的眼神里败下阵来。她太熟悉这种眼神了——当初在《南方雨巷》片场,他坚持要实景拍完那场暴雨戏时就是这样。后来那段镜头成了电影节最佳片段。
凌晨三点,西郊植物园的竹林深处。叶徽盘腿坐在青石上,面前摆着便携式录音设备。远处蹲着打哈欠的录音助理,怀里抱着随时准备冲上去的羽绒服。
第一缕晨光穿透竹叶时,叶徽终于按下停止键。助理小跑着递上保温杯,他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已经冻得发青。温热的参茶滑过喉咙,他想起前世在苏州园林里教表妹吹箫的日子。那个总学不会"唤音"技巧的小姑娘,后来成了他的未婚妻,再后来...
"叶老师,芳姐说直接送棚里混音?"助理小心翼翼地问。
叶徽摇摇头:"先去老陈那儿。"他记得影视基地后门有个开乐器铺子的老人,店里藏着台六十年代的安培开盘机。
混音师老陈看到叶徽手里的母带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他颤抖着抚摸那台老机器:"现在的小年轻都用Pro Tools,没人懂磁带饱和的滋味..."
当天下午,制片人听到成品时打翻了咖啡。不是预期中工业光鲜的电子国风,而是带着细微环境噪音的箫声。你能听见风吹竹叶的沙响,听见演奏者换气时的轻颤,甚至听见三公里外寺庙隐约的晨钟。
"这不符合市场..."制片人擦着西装上的污渍。
"这才是《南方雨巷》该有的声音。"叶徽把玩着桌上的青铜镇纸,"杜比音效做得出现场感,做不出时间感。"他顿了顿,"1927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夜深沉》时..."
芳姐的来电突然切断了这段话。叶徽走到走廊才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歇斯底里的尖叫:"你疯了吗?平台方说这种制作根本没法做音效分离!"
叶徽望着窗外的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像极了前世老宅天井里那棵。他轻声说:"那就换平台。"
三天后,这段争议性的箫声配乐却意外引爆社交网络。某个拥有百万粉丝的音乐博主发了条长微博:
【当你们用Auto-Tune修正灵魂时,有人在雨巷里留下了呼吸的痕迹】
配图是叶徽在竹林录音时的偷拍照。青衫男子执箫的侧影,与电影里撑着油纸伞的书生形象完美重叠。转发量半小时破万,评论区挤满"求无损音源"的留言。
芳姐再次出现在叶徽面前时,手里拿着三份代言合同。她鲜红的指甲点在最上面那份:"德国监听耳机品牌,他们爱死你的'工匠精神'了。"
叶徽正在给那管紫竹箫上油。闻言抬头,嘴角勾起微妙的弧度:"告诉他们,我只用得起三百块的国货。"
芳姐的表情凝固了。她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男人根本不是在立人设。那些被媒体疯狂转发的"复古坚持",不过是他最平常的生活方式。这个认知比任何反抗都更让她恐惧。
当天深夜,叶徽接到音乐学院李教授的电话。老人激动的声音里带着哽咽:"叶同学,你那段箫声...我父亲是吕文成先生的学生,他说这就是失传的'水磨腔'!"
叶徽握紧了手机。前世跟岭南乐派大师学的技巧,竟在这个时代成了绝响。窗外的月光照在书桌上,那里摊开着明天要交的《宋代音乐史》论文。他突然觉得荒谬又庆幸——至少此刻,他还能在论文与掌声之间,选择先写完这篇作业。
喜欢俗世谪仙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俗世谪仙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