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土法上马
春雪初融的山坳里,一座隐蔽的茅草棚冒着青烟。陈长安掀开草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硫磺味。三个满脸烟灰的战士正围着一口大铁锅搅拌着什么,见到团长进来,慌忙敬礼。
"别动!"陈长安制止了他们,"小心锅里的东西。"
技术小组组长杨树根擦了擦额头的汗:"报告团长,按您给的配方,这批黑火药配比应该没问题了,就是..."
"就是什么?"
"硝石纯度不够。"杨树根指着墙角几个陶罐,"老乡家刮的墙土熬出来的硝,杂质太多。"
陈长安蹲下身,用手指捻了捻罐里的白色结晶,眉头紧锁。突然,他眼睛一亮:"去把炊事班长老马叫来!"
第二节:意外发现
老马被这突如其来的召唤弄得莫名其妙,搓着围裙站在火药棚里:"团长,俺就是个做饭的..."
"老马,你们炊事班是不是存了不少尿桶?"陈长安的问题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啊?是...是有两桶...准备浇菜的..."
陈长安一拍大腿:"快拿来!"见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尿里含硝量比墙土高得多!古代人就是用这个法子提硝的。"
当天下午,一个奇怪的装置出现在草棚外:几个大木桶串联起来,下面烧着火,尿液在里面反复蒸馏。刺鼻的气味引来不少战士围观。
"团长这是要干啥?煮尿喝?"一个新兵小声嘀咕。
李云龙正好路过,一巴掌拍在新兵后脑勺上:"瞎咧咧啥!这是科学!"其实他自己也摸不着头脑,但坚决维护团长的威信。
三天后,第一批雪白的硝石结晶从尿液中提炼出来。杨树根激动得手都在抖:"纯度比墙土硝高了三倍不止!"
第三节:第一声轰鸣
秘密试验场设在远离营区的山谷里。陈长安亲自将第一枚土制手榴弹递给李云龙:"老李,你来试。"
李云龙接过这个铁疙瘩,掂了掂分量:"咋拉弦?"
"看到这个木柄没有?拧开盖子,拉出引线,数三秒再扔。"陈长安详细讲解,"记住,数到三必须出手!"
所有人都退到掩体后。李云龙深吸一口气,拧盖、拉线、数数,然后奋力一掷——
"轰!"
爆炸声在山谷间回荡,远处用作靶子的枯树被炸得粉碎。战士们欢呼着冲出来,李云龙却站在原地没动,他的手掌被烫红了一片。
"他娘的,引线烧得太快了!"他龇牙咧嘴地说。
陈长安立即召集技术人员:"把引线加长三分之一,中间再加一层阻燃层。"转头看见李云龙还在甩手,赶紧招呼卫生员:"快给李营长涂点獾子油!"
第四节:生产线上
随着技术不断改进,手榴弹生产逐渐步入正轨。根据地里开辟了一个"军工区",分工明确:铁匠组负责铸造弹体,木工组制作手柄,火药组配制炸药,组装组最后总装。
林小梅带着医疗班想出了新点子:"团长,咱们可以收集伤员的血绷带,煮过后能提取出硝酸钾,比尿液效率还高!"
陈长安惊喜不已:"太好了!这下原料问题解决了大半!"他立即在全团推广这个办法,还制定了奖励政策:上交一筐血绷带可以换两个鸡蛋。
产量很快从每天三五枚提升到二十枚。但陈长安并不满足:"我们的目标是日产五十枚!这样才能支撑接下来的战斗!"
一天深夜,查哨的陈长安发现军工棚还亮着灯。走进去一看,杨树根和几个战士正在捣鼓一个新模具。
"团长,我们想试试空心铸造。"杨树根指着图纸解释,"这样弹体更薄,能装更多火药,还省材料。"
陈长安仔细查看后,突然拿起炭笔在图纸上修改了几处:"这里加一道加强筋,否则容易开裂。另外,底部要做成凹面,爆炸时破片更均匀。"
杨树根惊讶地看着团长:"您...您怎么懂这些?"
"书上看的。"陈长安轻描淡写地回答,心里却想起前世在军事论坛泡的那些日夜。
第五节:迫击炮之梦
手榴弹量产稳定后,陈长安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目标。他在团部挂起一张新图纸,上面画着一个简易迫击炮的构造图。
"这...这能行吗?"丁伟看着图纸直挠头,"咱们连无缝钢管都没有。"
"用老榆木!"陈长安指着门外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树,"先做木质炮管,内衬铁皮。虽然寿命短,但打个二三十发应该没问题。"
孔捷提出疑问:"炮弹怎么办?总不能也用手扔吧?"
"用铸铁弹体,装黑火药,尾翼稳定。"陈长安画出弹体形状,"关键是发射药,需要颗粒化的黑火药..."
试验那天,全团干部都来了。第一发炮弹装填后,所有人都退到二十米外。陈长安亲自拉绳击发——
"砰!"炮弹飞出炮管,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落在三十米外的田里,没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