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清楚,"黄毛率先发难,"你是不是要把手艺带到外省办厂?"
龙安心直接打开银行流水投影在评理石上:"过去半年,合作社所有利润都投在了寨子里。新买的刺绣机、孩子们的助学金、自来水改造......"
石头上的数字清晰可见:助学支出47,800元,设备采购62,300元,文化保护专项30,000元。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
"那岩溪寨为啥那么说?"一个扎着脏辫的女孩质问。
吴晓梅走到光柱里。她解下自己的苗帕,翻过来展示背面用金线绣的微型蝴蝶——这是合作社产品的防伪标记,藏在星辰纹的转折处。
"因为他们做不出这个。"她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机器仿的只是皮,魂是偷不走的。"
黄毛突然举起手机:"人家一场直播卖五万!我们还在用快递发货!"他的抖音页面正在播放岩溪寨的直播片段,女主播穿着暴露的"苗风"服装,背景音乐是电子混音版的古歌。
务婆的拐杖突然重重杵地。老人用苗语说了句什么,阿公翻译道:"蝴蝶不会因为苍蝇嗡嗡叫就变成屎壳郎。"
年轻人们哄笑起来,但笑声很快止住——岩溪寨的吴老蔫带着几个人走了过来,手里还提着印有他们logo的礼品袋。
"哟,开会呢?"吴老蔫笑眯眯地递过袋子,"尝尝我们新做的猕猴桃干,加了食品胶,保质期两年。"
龙安心没有接。他注意到袋子上印的正是合作社原创的"十二个蛋"设计,只是简化了不少细节。吴晓梅的手在身侧攥成拳头,指节发白。
"老龙啊,"吴老蔫凑近,嘴里喷出浓重的烟味,"县里刘部长是我表侄女婿,他说你们那个非遗申请......"他故意拖长音调,"黄了。"
龙安心感觉一股热血涌上头顶。他看向吴晓梅,发现她正盯着吴老蔫身后那个人——岩溪寨的会计手里拿着一沓文件,最上面那张赫然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红头字样。
"评理石前不说假话。"阿公突然用苗语大声说,"放豆子吧。"
这是苗族传统的表决方式——往石头凹坑里放黄豆,一颗表示支持,两颗表示反对。龙安心看着人们依次上前,心跳如擂鼓。当最后一个人投完,阿公举着火把凑近石头。
火光中,豆子的分布清晰可见:支持继续当前路线的有23颗,反对的则有31颗。
"合作社维持原方向,"阿公宣布,"但想搞直播的可以自己组队试试。"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数了数身后的人——少了十一个,基本都是年轻人。阿惠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跟着黄毛他们往岩溪寨方向去了。
"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龙安心喃喃自语。
吴晓梅突然停下脚步。月光下,她的侧脸像一尊冰冷的雕像。"刘部长女儿好看吗?"她问,声音轻得像片落叶。
龙安心一愣:"什么?"
"全寨都知道。"吴晓梅继续往前走,"县宣传部长要把女儿介绍给你。大学生,公务员,父亲是县委常委。"
龙安心这才明白她这些天的疏远是怎么回事。"我拒绝了,"他快步追上,"上周就拒绝了。"
吴晓梅没说话,只是把苗帕裹得更紧了些。远处传来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岩溪寨的人来接投奔他们的年轻人了,车头灯在夜色中划出刺眼的光带。
合作社的工作间还亮着灯。龙安心推门进去,看见法国订单的样品摊在桌上——那幅用金线绣的《十二个蛋》才完成一半。吴晓梅径直走过去,抄起剪刀就开始拆线。
"你干什么?"龙安心抓住她的手腕,"这是两万八的订单!"
"订单?"吴晓梅冷笑,"刘部长没告诉你吗?岩溪寨已经拿到'非遗工坊'的牌子了。"
剪刀在布料上发出刺耳的撕裂声。龙安心看着金线一根根崩断,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手艺人的骨头比铁硬,但命比纸薄。"
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刘部长",龙安心开了免提。
"小龙啊,"扬声器里的声音带着官腔,"有个事跟你通个气。省里这次非遗评审,原则上每个县只批一个......"
吴晓梅的剪刀掉在地上。龙安心盯着她苍白的手指,那上面有几十个细小的针眼,像星辰纹上的暗记。
电话那头,刘部长还在絮絮叨叨:"......我闺女刘莹特别崇拜你,明天她想带省电视台的朋友去你们那采风......"
龙安心挂断电话,发现吴晓梅已经离开了工作间。桌上摊着一本笔记本,他随手翻开——里面密密麻麻记着《营造法式》的笔记,字迹工整得不像出自吴晓梅之手。最后一页画着鼓楼的榫卯结构图,旁边标注:"鱼尾燕口榫,龙叔1987年修过"。
窗外的月亮被云层遮住,工作间突然暗了下来。龙安心摸着那些字迹,有几处明显被水渍晕开过。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看人看手上茧,别看嘴上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