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早晨,龙安心被手机提示音吵醒。吴晓梅在门外激动地敲门:"快看!务婆上电视了!"
准确地说,是上了民族大学的官方微博。那段视频被转发了两千多次,评论区挤满了惊叹:"这才是活史诗!求完整版!歌者脸上的每道皱纹都是历史!"最让龙安心震惊的是某高校民族学系的留言:"已联系非遗保护中心,请求系统采集这位歌师的古歌。"
"还有这个!"吴晓梅翻出一条英文评论,"问务婆唱的'十二个太阳'是不是气候变迁的隐喻!"
龙安心凑近看,鼻尖差点碰到她的发梢。吴晓梅头发上有股淡淡的五倍子味道。那条评论来自一个叫"ClimateAndMyth"的用户,头像是个地球标志。
合作社突然热闹起来。年轻人围着龙安心问东问西,老人们则忧心忡忡:"那些汉人学者会不会把务婆的'歌魂'偷走?"龙安心用苗汉双语耐心解释数字存档的意义,说到口干舌燥时,吴晓梅端来一碗刺梨汁:"润润喉。"
傍晚,县电视台的车竟然真的来了。一个穿西装的女记者带着摄像师在村里转悠,非要龙安心再现"爬树装基站"的场景。枫香树下的祭品早就撤了,但树干上固定设备的银项圈还在,在夕阳下闪着微光。
"请问作为新时代苗族青年,你怎么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记者把话筒戳到龙安心面前。
龙安心张了张嘴,突然看见吴晓梅站在人群外围,手里拿着那件染坏的绣衣。酸汤渍在晚霞映照下,呈现出诡异的美丽。
"就像..."他指了指那件绣衣,"我们苗绣讲究故意留一处不完美。科技也一样,不能追求太完美,要给'魂'留地方。"
记者显然没听懂,但还是让摄像师给了绣衣一个特写。
当天的晚饭是吴晓梅用新摘的刺梨做的酸汤鱼。龙安心狼吞虎咽地吃着,突然发现吴晓梅的手指上又多了几处针眼。
"又熬夜绣了?"
吴晓梅摇摇头,从身后拿出个布包:"给你的。"
里面是一件靛蓝色的新衬衫,衣领内侧绣着小小的星辰纹——正是那本图册上标注的"冬季星图"。
"我按阿妈的观星盘绣的。"吴晓梅的声音里带着疲惫的满足,"你穿上它,就像...带着凯寨的星空出门。"
龙安心抚摸着那些细密的针脚,突然明白她为什么急着赶工——明天他要去县里参加"数字乡村"座谈会,是乡长特意点名要他这个"爬树装基站的典范"去的。
"谢谢。"他轻声说,喉头发紧。
夜深人静时,龙安心独自坐在合作社后院。手机屏幕上是民族大学教授刚发来的消息:"视频影响超出预期,国家非遗中心有意将务婆古歌列入抢救性记录工程。另,注意文化主权保护,建议尽快注册商标。"
他抬头望向星空——务婆说过,那里有祖先留下的故事。新建的基站指示灯在黑暗中规律闪烁,像一颗落入凡间的星辰。龙安心忽然觉得,古老与现代之间,或许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就像那件被酸汤染坏的绣衣,意外成就了新的美丽。
屋内传来吴晓梅轻轻的哼唱声,是务婆教的《开天辟地歌》片段。调子还不太准,但已经有了几分神韵。龙安心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竹子要经霜才甜。"也许文化传承就是这样,总要经历几次失败,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他打开手机相册,翻出那张直播截图——七个观众,三条恶评。长按,删除。然后点开务婆唱歌的视频,点击转发,选择了"所有人可见"。
---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