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神色冷峻,直言我已被朝廷高额悬赏通缉,若继续留在军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祖大寿凑近,压低声音急切地说:“平日里务必万分小心,尽量减少在大营的活动。那些朝廷眼线就像暗处蛰伏的恶狼,稍有疏忽,便会被其盯上,到时你插翅也难飞,可千万要警醒着点!”
我心里猛地一紧,表面却强装镇定,暗自思忖:“我本就处境艰难,如今在这大营之中,更是危机四伏。稍有差池,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这些一心抗金的将士。不行,我必须更加谨慎,每一个举动都要深思熟虑,绝不能让朝廷的眼线抓到把柄。”
从那之后,我深居简出,只在夜深人静时,才悄悄与洪承畴等人商议大事。
每隔三天的深夜,亲信士兵便会趁着月色,避开巡逻,悄然来到我的营帐。他们带来最新的训练安排,上一次是三天前,汇报说火器营的新式火炮试射效果不佳,还需调试。
每隔三天的凌晨,我会趁着天色未明,前往隐蔽的信鸽放飞点。上周一,我送出的信件内容是关于锦州山谷设伏的兵力部署调整建议。
有一次,我察觉到有人暗中调查我的身份。于是,我故意在营帐内留下一些符合普通士兵身份的物品和信件,还在面对他人询问时,巧妙运用之前了解到的士兵情况对答如流,成功打消了他们的疑虑,避免了身份暴露。
在成功打消他人疑虑后的第三天,我从信鸽带回的消息中得知,外界对我们在辽东的计划有了新的变动,需要重新调整与洪承畴等人的商议内容。于是,当晚我便再次与他们秘密碰头。
我深吸一口气,平复紧张的心情,目光坚定地在洪承畴与祖大寿脸上扫过,简洁有力地说道:“当务之急是整合兵力,于锦州山谷设伏,火器营主攻,精锐扰敌补给线,速战速决。”
洪承畴微微点头,补充道:“还需注意朝廷态度,粮草筹备也得加快。” 祖大寿皱着眉说:“但私自练兵,朝廷怕是会问责。”
我目光炯炯,回应:“先行动,打出胜仗,朝廷自然会看到成效。” 一番讨论下来,迅速敲定计划,避免了冗长拖沓。
洪承畴、祖大寿、吴襄和我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过往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许。
祖大寿回忆起儿时跟随父亲上战场的情景,眼中满是怀念:“那时候,只觉得打仗是为了荣耀,为了守护家园。可如今,这朝堂之上……”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吴襄也感慨道:“是啊,咱们在前线拼命,后方却总有人拖后腿。我家中老母亲还时常来信,说家中田地都因战乱无人耕种了。”
随着在辽东大营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逐渐融入其中,不仅与各位将领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还对明军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朝廷的猜疑与后金的威胁如阴霾般始终笼罩着我们。
一天深夜,我在协助洪承畴整理旧的军事情报时,一份被遗忘在角落的文件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件中隐晦地提到,于家曾与盛京的 “暗影堂” 有过往来,而这个 “暗影堂” 似乎与后金的一些机密事务有关。
这一线索让我和吴三桂意识到,盛京可能是解开于家灭门案谜团的关键所在。
我们提前与李将军和王副将商议,在我们离开的当晚,他们会在大营的另一处制造一场小规模的骚乱,借口是士兵之间的冲突,以此吸引朝廷眼线的大部分注意力。
我们还准备了假身份文书和路线误导信息,若不幸遇到后金巡逻队,便以此应对。
终于,我们决定离开辽东大营,前往盛京,探寻于家灭门案的真相,为大明的局势寻找转机。
后金为了维护统治、防止机密泄露,在盛京城内构建了严密的情报网络。
酒馆、茶楼、集市等场所都布满眼线,由专人管理联络。一旦发现有人谈论敏感话题,眼线会迅速记录上报。涉及军事、政治机密的,处罚极为严厉,轻者流放,重者斩首。而且,后金还定期培训眼线,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小胜的庆功宴后,后金朝堂暗流涌动。主管情报的乌真大人,因与其他权贵争夺战利品分配权,陷入了多日的明争暗斗。
他无暇顾及眼线的日常管理,原本每日的汇报会议也被搁置,使得酒馆等地的眼线逐渐放松了警惕。
后金大汗在听取了部分将领的乐观汇报后,认为明军在近期的失败后已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组织有效进攻。基于这种判断,他下令适当调整城内管控力度,将部分资源转移到战后建设和军队休整上,情报管控工作因此受到波及。
我和吴三桂秘密筹备物资,与联络人交接信息,确保辽东的计划能在我们离开后继续推进。
离开的那晚,月色朦胧,我们避开众人的目光,从大营侧门悄然溜出,骑上快马,朝着盛京疾驰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