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探子伪装成普通的工匠或杂役,混迹在人群中,留意着任何可疑的言行。
也有探子潜伏在工坊周边的山林和村镇,监控着是否有外来的陌生人试图靠近或打探消息。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给李瑶。
对于违反保密规定者,处罚极其严厉。
轻则鞭挞,重则处死,甚至可能株连家人。
林羽要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杜绝任何侥幸心理。
就在这种高压的保密氛围下,一起真实的案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
一名负责记录冶炼数据的年轻书吏,因为贪图钱财,被潜伏进雍州的西夏探子所收买。
他试图将一份关于高炉结构和焦炭使用方法的记录,偷偷带出工坊。
然而,他的异常举动,早已被听风楼的暗哨察觉。
就在他即将把情报交给接头人的前一刻,被李瑶亲自带队的人马当场抓获。
人赃并获,证据确凿。
林羽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将这名书吏,以及与他接头的西夏探子,在工坊所有人员面前,公开处决。
两颗血淋淋的人头,被高高悬挂在工坊门口。
无声地宣告着背叛的下场。
所有目睹这一幕的人,都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制造器物那么简单。
更关系到雍凉的生死存亡。
保密,不再仅仅是一纸条例,而是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的铁律。
林羽知道,这样的高压手段,或许有些不近人情。
但在乱世之中,在强敌环伺之下,他别无选择。
技术优势,是雍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这条生命线,绝不容许被任何人斩断。
……
新技术的曙光虽然照亮了雍凉前进的道路,但前行的阻力,却从未消失。
变革,总是伴随着阵痛。
新旧理念的碰撞,在军队、工坊、甚至官僚体系内部,时有发生。
军营的操练场上。
火器营的士兵正在进行火枪射击训练。
硝烟弥漫,枪声零落。
旁边观摩的一些老营的将领和士兵,看着火枪兵们相对笨拙的装填动作,以及那并不算精准的射击效果,脸上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哼,这玩意儿,看着吓人,真上了战场,怕是不顶用吧?”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将,抚摸着腰间陪伴他多年的佩刀,低声嘀咕。
“装填这么慢,还没等打响第二枪,敌人的骑兵早就冲到跟前了!”
“就是,打得也不准,还容易炸膛伤了自己人,哪有弓箭来得实在?”
“真要拼命,还得靠咱们手里的刀枪!”
类似的质疑声,在军中并不少见。
许多习惯了冷兵器肉搏的老兵,对于火器这种需要小心伺候、威力又不稳定的新武器,本能地抱有不信任感。
他们更相信自己手中的刀剑,更相信个人的勇武和娴熟的格斗技巧。
秘密工坊内,也同样存在着新旧观念的冲突。
林羽推行的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让一些习惯了“慢工出细活”、依靠个人经验和手感的老师傅感到不适应。
“侯爷定的这尺寸,也太死板了!”
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看着图纸上精确到分的标注,忍不住抱怨。
“打铁嘛,火候到了,手感对了,自然就是好东西,哪用得着量来量去?”
“就是,以前咱们师徒相传的手艺,可比这些条条框框管用多了!”
他们抵触那些量具和模具,认为那是在束缚他们的技艺,是对传统手艺的不尊重。
他们更相信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
而在官僚体系内部,问题则更为复杂。
许多旧官员,对于工坊的技术事务,完全是一窍不通。
让他们去管理一个涉及冶炼、铸造、火药的工坊,或者去监督一项需要精密计算的水利工程,简直是赶鸭子上架。
他们往往只知道下达命令,催促进度,却对其中的技术细节和潜在风险一无所知。
甚至可能因为外行指挥内行,而导致项目延误,或者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阻力,林羽并未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手段。
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事实来说话。
针对军中的疑虑,他组织了数次实战对抗演练。
让装备了火器(手榴弹、少量火枪)的部队,与传统的冷兵器部队,在模拟的战场环境下进行对抗。
演练的结果,往往是火器部队凭借着远程火力的压制和爆炸物的冲击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尤其是在模拟攻坚和防御的场景中,火器的优势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次的实战演练,如同最有力的证据,逐渐打消了老将们的疑虑。
林羽趁热打铁,鼓励老将和年轻将领一同学习火器战术。
他不再将火器营视为一个孤立的兵种,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步兵、骑兵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