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庄户上的人分头去收割麦子,连娃子都跟着去之后,葛明小声的把疑问讲给了福伯听。福伯听后苦笑了一声:“小郎君,虽然咱家有千亩良田,但是实行的是轮耕,不然肥力不足,产不出多少粮食,三年一轮,所以一年不过三百亩,最多十天天就收完了。至于庄户自己家的麦子,也是轮耕,其实也没多少,再说每家还都有一些劳力,耽误不了的。”
真是不问不知道,此时的农作物产量低,除了跟种子有关之外,也做不到精耕细作。每家的农田虽然不少,但是每年都种需要轮耕,看来农田看似不少,其实产出确实不多。
葛明不禁非常感慨,后世人吃饱饭之后就讲究吃的好点,什么东西都讲究个有机。这时代农产品怕是才算得上真正的有机,看来还是要想想办法才行。没有畜力那就去买,用烈酒去换。没有肥料就用农家肥,每家养几头猪就是了,猪粪加点秸秆、黄土也能沤肥啊,这时代的人难道不知道?
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真的算是百废待兴,到处都是窟窿,难怪父亲大人天天早出晚归。最近又赶上极为重要的夏收,估计又是忙的昏天黑地。
来了庄子上,虽然没看到什么仪式,好歹也要干点活,干脆去跟着拾麦穗吧,葛明心里嘀咕着。至于什么庆丰收的仪式,其实葛明想多了,在唐代庆丰收是在秋天,大致在中秋节前后。
葛明跟福伯要了一个桑条编的小篓子,带着丁香和小猴子就出发捡麦穗去了。
福伯和禄伯还有其他事要忙,便拜托袁老道跟着葛明,自从昨天两人见过袁老道的剑术之后,也都认为这是个高手,是个做保镖的好材料。
葛明后世虽然农村长大,但是从小也不爱干农活,小时候跟着父母下田都是意思意思,至于出来捡麦穗自然也是意思意思,其他人都在忙,自己好歹也不能闲着不是?
出了庄子东边,就见麦田里一群人一字排开,戴着草帽弯着腰,挥舞着镰刀。这时代的庄户人家,干农活果然是专业的,这比后世的农村人厉害太多了。
葛明、小猴子年纪小,丁香年纪稍大,所以负责背着小篓子。三个孩子跟着后面拾麦穗,要捡起一个麦穗就需要弯腰一次,这个劳动强度实在太大了,片刻功夫葛明就汗流浃背。今天是个大日子,所以早上丁香服侍葛明穿的周正,虽然只是作为吉祥物出现,也意味着这身衣服实在太热了。
袁老道倒是云淡风轻,葛明心里嘀咕着,难怪古代不少皇帝都说佛道不事生产,要灭佛灭道呢。袁老道有夏练三伏的功夫,这么热都不出汗。
太辛苦了,葛明敲了敲有点肥肉的小腰,突然想起一首诗,不觉背诵起来: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袁老道走南闯北多年,见多识广,自然知道冒着烈日劳作有多辛苦。听到葛明的这首诗先是吃惊又是欣慰,吃惊的是葛明诗才,不禁心里想要叫好。欣慰的是悯农,这孩子心善。不过一股遗憾之意又油然而生,这小子好像真的不想做道士。
“小子,好诗句,比那首男儿当自强更好。”
葛明听到袁老道说话,便停止了拾麦穗的行为。
“袁先生,为何这首诗更好呢?”
“那首自然也是不错,人是需要有志向的,可是有志向的人如果心怀不正,反而会害更多的人。”
葛明自然听得懂袁老道的话,看来在袁老道的眼中,为人善良正直,远比有志向、有才华更加重要。葛明深深施了一礼:“小子受教了。”
袁老道很欣慰,不住的点头,感觉葛明确实听懂了。
葛明又接着说到:“小子还认为,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所以小子不打算拾麦穗了,打算去河边钓鱼,今天要钓很多鱼,中午让大家都有碗鱼汤喝。”说完转身就跑了,丁香和小猴子一看也赶紧跟着跑了。
袁老道心里嘀咕着:这小子看来是怕吃苦的,拾了一点麦穗就跑了。不过说的也对,扬长避短没有任何不对,无奈的跟在葛明身后走了。
葛明带着丁香和小猴子回到葛家老宅,放下篓子里的几根麦穗,带着鱼竿、酒米出门钓鱼。刚要出大门时,看到墙角有个小不大的锄头,应该是春来大哥在院子里侍弄豇豆、黄瓜留下的,让小猴子拎着锄头。
今天没有鸡蛋麦粉做饵料,但是不要紧,挖点蚯蚓做饵料也行。昨天钓鱼遇上不少鲫鱼,鲫鱼其实比较爱吃蚯蚓,关键是河里鲫鱼很多,虽然草鱼个头大,但是上钩比较慢,而且弄上来一条都需要很长时间,想要钓更多的鱼,还是钓鲫鱼比较靠谱。
出门时看到袁老道正在往回走,葛明冲着袁老道大喊了一声:“袁先生,今天带三个篓子。”说完就想起后世有个叫钓鱼的相声,里面那句“二他妈妈,今天带三块糖饼。”
袁老道无奈的冲着葛明摇摇手,表示知道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