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谈及入股荣氏兄弟股份时,大家各抒己见。隆裕皇太后神色忧虑,担心投资打了水漂,毕竟商场如战场,稍有不慎便血本无归;
凌霄则着眼荣氏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这是皇室涉足新兴实业、积累财富的绝佳契机;
醇亲王沉吟许久,表示深入考察过荣氏兄弟的经营能力与企业规划,这才敲定入股的细节。
在清理皇庄确认地产环节,三人围绕着如何精准清查、防止资产流失争论不休。
凌霄提出向洋行聘请得力人手,实地丈量、核对账目;
醇亲王建议丈量土地核准地契时要对进行合作的民国政府官员一定打点;
隆裕皇太后则强调务必安抚好庄中佃户,避免引发事端。
选定地址建设工厂时,醇亲王详细分析了各地的交通、资源和人力优势;以及关注政策环境和地方治安;
凌霄建议顺便清理皇庄,利用皇庄土地减少投资资本。
隆裕皇太后则更在意工厂对皇室声誉的影响。一番权衡,总算圈定了几个备选地址。
关于选定皇室代理人,三人慎之又慎。隆裕皇太后主张选拔有胆识、懂时务的年轻宗室;
醇亲王听从凌霄建议从旧臣中挑选,看重其对皇室的忠诚度;最终选定了旧文臣官僚郑孝胥。
至于运送宝物、贩卖及存放,这是最为关键也最为棘手的部分。
三人反复推演运送路线,探讨伪装方式,商议贩卖渠道和时机,以及资产存放的最佳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假设与论证,终于有了基本可行的计划。
当太阳升起许久的光晖透过窗棂洒在养心殿内,三人皆面色疲惫却难掩欣慰。诸事章程商议既定。
隆裕皇太后缓缓开口,声音略带沙哑却满含期许:“今日所议,关乎皇室兴衰,务必稳步推进,不可有一丝差池。”
凌霄和醇亲王赶忙起身,单膝跪地,郑重领命,深知前路漫漫,责任重于泰山。
隆裕皇太后急切的说道,皇帝与醇亲王快快起来。如今章程商定,哀家心头总算是卸了一口气。
凌霄起身后向前一步,神色凝重且带着几分决然,看向醇亲王说道。
“醇亲王,如今诸事渐有眉目,还有一事刻不容缓,那便是整顿内宫。内务府管辖的太医院、御膳房,以及负责宫廷采买和维修的人员,长久以来弊病丛生。”
“太医院关乎皇室成员的康健,却可能存在庸医误人、药材以次充好之事;御膳房掌管饮食,奢靡浪费、中饱私囊现象或许不少;宫廷采买与维修更是贪腐重灾区,采购物品价格虚高,维修工程偷工减料。”
隆裕皇太后微微颔首,神色忧虑,接着说道:“这些乱象若不整治,皇室不仅损失钱财,更危及自身安危。醇亲王载沣,此事便交予你去办,务必彻查其中腐败渎职行为,裁汰庸劣之人,换上可靠、清廉之士,重塑内宫秩序。”
凌霄前世看过一些关于溥仪宫廷健康生活的记录,若非太医院的太医和内务府守旧官员阻止西医,溥仪也不至于戴眼镜。
醇亲王载沣的大女儿,溥仪的妹妹也不至于因为一个急性阑尾炎便死去。
醇亲王神色一凛,挺直腰杆,双手抱拳行礼道:“皇太后与殿下放心,本王定当全力以赴。臣会组建得力清查小组,深入各部门彻查账目、核查人员,绝不姑息任何贪腐渎职行径,定还内宫一片清明,不负太后与殿下所托。”
说罢,醇亲王目光坚定,透露出十足的决心。
隆裕皇太后听闻醇亲王坚定的回应,微微颔首,脸上忧虑之色却仍未消散。
隆裕皇太后稍作思忖,旋即转头,对着养心殿暖阁外,轻声却又带着几分威严的唤道:“小李子。”
不多时,脚步声由远及近,总管太监李公公佝偻着身子,一路小跑进来,在殿中站定,抬手便是一个利落的请安:“老奴给太后请安,太后万安。”
隆裕太后神色凝重,抬眸看向李公公,缓声道:“小李子,你即刻前往内务府,传哀家的口谕,让内务府总管速速来养心殿觐见,不得有误。”
李公公忙应了声“嗻”,脸上虽不动声色,心里却明白,怕是内宫整顿一事要正式拉开帷幕了,这一趟差事可不简单。
总管太监李公公不敢有丝毫懈怠,转身快步走出养心殿,殿外的阳光有些刺眼。
太监总管眯了眯眼,脚下步子愈发急促,一路小跑出宫,往内务府方向赶去,那背影在日光下拉得老长,带着几分奉命行事的紧迫感 。
李公公离去的脚步声渐远,养心殿内一时安静下来。醇亲王载沣望着太后忧虑未散的面容,心中责任感愈发沉重。
醇亲王深吸一口气,转身稳步走向书案。
书案上笔墨早已备好,宣纸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载沣撩起袍角,稳稳坐下,伸手握住毛笔,略作思索,笔尖便落在纸上,开始奋笔疾书。
醇亲王载沣下笔有力,字迹刚劲而不失工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