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国的王宫里,苏瑶正忙着策划教育改革的大计。她深知,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于是,她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学堂。
苏瑶站在朝堂上,手里拿着一份学堂建设的规划图,对李智渊国王说道:“陛下,我打算在每个郡县都修建学堂,从各地聘请名师前来授课。这可不仅仅是教书,还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李智渊听了,眼睛一亮,拍手称赞:“好啊!这教育的事儿,就全权交给苏爱卿了。你看着办,肯定错不了。”
苏瑶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她先在都城吴哥城进行试点,与吴哥城的地方官员和乡绅沟通,了解当地的人口分布和教育需求。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与当地百姓热情地打招呼,还半开玩笑地说:“乡亲们,以后你们的孩子可要有福了,在学堂里不仅能学知识,还能学怎么做好人呢!”百姓们听了,都乐呵呵地响应。
在吴哥城的试点过程中,苏瑶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学堂的选址问题,她和团队在地图上仔细研究吴哥城的地理布局,找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他们走访了多个潜在的选址地点,与当地居民交流,最终确定了几处合适的地址。
接下来是资金和师资的问题。苏瑶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学堂,并且要聘请到合适的老师。她积极与地方官员和乡绅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赞助。同时,她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公告,吸引有经验的教师前来应聘。
在一座小村庄里,苏瑶和她的团队正在寻找合适的学堂地址。她四处张望,突然看到村头有一片空地,上面长满了野草。苏瑶眼前一亮,心想:“这地方不错,宽敞又明亮,正适合建学堂。”于是,她赶忙叫来村长,笑着说道:“村长,我们打算在这片空地上建个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有书读,您看怎么样?”村长一听,乐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好啊,好啊!这可是件大好事,孩子们以后可有出息了。”
苏瑶带着团队在村里忙活起来。他们清理杂草,平整土地,村民们也纷纷前来帮忙。有个小孩好奇地跑到苏瑶跟前,眨着大眼睛问:“姐姐,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呀?”苏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我们在建学堂呢,以后你就可以在这里读书写字,学好多好多知识啦。”小孩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喊道:“太好了!我以后要当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苏瑶听说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教书先生,名叫陈文举,学问很好。苏瑶心想:“这陈文举,名字听起来就文绉绉的,肯定是个有本事的先生。”于是,她决定亲自前往,看看这位陈文举到底有多厉害。
来到那所破旧的学堂,苏瑶站在门口,悄悄地听陈文举讲课。陈文举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论语》,他那洪亮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墙壁,传到很远的地方。他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连苏瑶都听得入了迷。
课后,苏瑶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陈先生,我叫苏瑶,是南洋国的教育官员。我听闻您学问渊博,特地来请您到我们南洋国的学堂任教,待遇优厚,您看可否?”陈文举有些犹豫,说:“我年纪大了,怕是力不从心啊。”苏瑶连忙说道:“陈先生,您学问渊博,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您放心,一切安排我都为您考虑周全。我们学堂环境优美,学生勤奋好学,您一定会喜欢的。”
陈文举被苏瑶的诚心打动,但还是有些顾虑。他心想:“这南洋国的学堂,我可没去过,万一不合适怎么办?”苏瑶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陈先生,您不用担心,我这就带您去参观一下我们学堂,您看看是否满意。”陈文举想了想,觉得也是个办法,便答应了。
苏瑶带着陈文举参观了南洋国的学堂,陈文举看到学堂里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还有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心里十分高兴。他心想:“这学堂环境真不错,我在这里教书,肯定能培养出不少人才。”
参观完学堂,苏瑶又设宴款待陈文举,席间,她详细地介绍了南洋国的教育改革计划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陈文举听了,十分赞同苏瑶的教育理念,他激动地说:“苏大人,我愿意加入你们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瑶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拍着陈文举的肩膀说:“陈先生,有您这样的名师加入,我们的学堂一定会更加出色。以后,咱们一起努力,让孩子们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就这样,陈文举成为了南洋国学堂的一名教师。他在学堂里教书育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苏瑶的教育改革也因为有了更多像陈文举这样的名师加入,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苏瑶不仅在教育上有一套,平时还特别喜欢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一次,她在村里考察学堂建设情况,看到几个孩子在路边玩耍。她走过去,笑着跟孩子们说:“你们长大后想干什么呀?”一个孩子回答说:“我想当个将军,保家卫国。”另一个孩子抢着说:“我想当个商人,赚好多钱。”苏瑶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们的理想都不错,不过呀,不管想干什么,都得先好好读书。”孩子们听了,都点点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