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别的?”
“没错。你们养兔子我卖不出去,可若是种辣椒,有多少我要多少。”
“种辣椒?”
宋立春的确需要辣椒。
需要很多很多辣椒。
她手里只有沈齐赊给她的二百斤干辣椒,还有之前预订的小范村二亩地的辣椒。
可这,远远不够。
做兔肉,做鸭肉,还有后世非常非常多的菜品、小吃、和零食,都是需要辣椒的。
辣味儿非常容易让人上瘾,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无辣不欢的,甚至她一直以为,辣椒在调味料的排名,是仅仅次于盐的。
可现下大周种辣椒的非常少,至少平原县本地除了沈家再无第二家。
若是去外地寻找货源,便是找到了,以现在的交通条件来说,这运输成本也实在贵到难以承受。
她听沈东家说的才知道,省城那边的干辣椒,已经卖到一百多文一斤了。而且,就算昂贵至此,依然供不应求。
沈家今年已经打算拿出十亩地来种辣椒了。
她见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脸上明显都有犹豫之色。
“我知道,你们都没种过辣椒,心里肯定是没底的,所以也没打算让你们把所有的地都种这个。每家都拿出一亩地来种就行了。”
沈家那几亩辣椒地有多赚钱,镇上的人都知道。
可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魄力,把种粮食改为种辣椒。
主要是因为辣椒是新鲜物,谁也不确定种了就会有人买。若是没人来收,他们自己也找不到销路,那原本种粮食还能勉强糊口的人家,可就要因为改种辣椒饿死了。
宋满仓听了这么久,终于开口了。
“立春,种粮食改成种辣椒,这可是牵涉到一家人能不能活命的天大的事。你也知道,不管种什么,都是按亩数交粮税的。你要是真能收了他们的辣椒,他们用钱来交粮税和用钱买粮食吃也行。可要是他们种出来了,你这再有什么变故……”
一辈子土里刨食最累最辛苦的农民,也是最没有家底的一群人,那是一丝一毫抗风险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也是最怕出现变故的一群人。
宋满仓的担忧,也是在场宋家所有人的担忧。
宋立春也理解他们的担忧,但是——
“爷爷的担忧,我理解,所以你们谁要是愿意种辣椒,我一亩地会先垫付五百文,等辣椒成熟采摘后过秤,就按今年沈家的辣椒卖价算钱,鲜辣椒十三文一斤回收,若是晒干了卖干辣椒,则按五十五文一斤回收。多退少补。”
“你们若是觉得合适,就种。”
“若是还有别的顾虑,也不能怨我不帮你们了。”
又是宋凤琴先出声质疑。
“一亩地你只给五百文?我们种一季麦子收成能到八百文,种一季玉米能收成五百文。你才给我们一亩地五百文算账?”
宋立春纠正道:“是我按五百文一亩地先垫付,等收成了再多退少补!”
宋凤琴更加激动:“你的意思是,要是我们收成不好,卖不到五百文,还要把钱倒找补给你?”
宋立春冷笑问她:“那不然呢?你还想来个旱涝保收不成?”
“种粮食也没有谁敢说旱涝保收的,都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种辣椒就能了?”
“我前期垫付五百文,已经提前承担风险了,你若是实在不愿意种,我也没说非逼着你种不是?”
更何况,只有在年景好大丰收的情况下,一亩地两季的收成,才可能有宋凤琴说得那么多。
若是赶上旱涝蝗灾的,颗粒无收也不是没有过。
否则,也不会每年都有因为天灾饿死的人了。
宋凤琴被怼了回去,终于不做那出头鸟了,就等着三房的人去质疑别的。
果不其然,她不出头后,胡玉珍便说话了。
“立春,三婶知道你是个心里有数的,要不也不能把兔子生意做起来。可三婶心里还是慌得厉害,你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个准数,沈家的辣椒……一亩地到底能卖多少钱?”
宋立春点了点头。
“沈家种了两块辣椒地,有一年两熟轮作的,是夏种辣椒-冬前种菠菜这种,也有两年三熟轮作的,是春种辣椒-秋播冬小麦-夏播玉米这种。”
“无论一年两熟还是两年三熟,辣椒的亩产量都差不多,一季种下来,亩产干辣椒平均能卖到一两多银子。”
至于一两银子多多少,虽然沈家并未有意强调保密,宋立春却也不想说的太过详细。
宋满仓看起来比刚才要激动许多。
“你是说,种辣椒不光不影响种其他粮食,还能比纯种粮食多卖这么多钱?”
按平原县绝大多数庄稼的小麦-玉米两熟轮作种植来算,一年地里的产出大概也就合到一两银子出头。
而在不影响再种一季粮食的基础上,单种一季辣椒,就能有一两多银子的出头。
谁听了不心动?
宋立春道:“目前来说是这样的。不过以后人们都知道种辣椒赚钱以后,可能种的人多了,辣椒价钱就会降下来,可能就赚不了这么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