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半个小时,拐过这条路上最大的弯,发现前方有人站在原地。
走近一看发现是卢海波和夏文青。
两个男知青比她们出发时间稍早一些,但是前面拐错了不少小路,绕了不少弯子才走回来,现在两人都有些不确定路线是否正确。
为了避免走着走着发现走到隔壁大队的乌龙事件发生,两人决定稍等一会看看有没有同路的人跟着一起走。
没等多久就等到了严小雨和童海琼。
两个带着点路痴属性的男知青总算松了一口气,跟在两个女知青后面继续往公社走。
路上还是卢海波提起想要单独开伙的事,他和夏文青昨天可是亲自接受过本地特色菜洗礼的人。
最主要的是,夏文青会煮饭,而且手艺还不错,卢海波不想亏待自己的胃。
两人这么不避讳的就把这事说出来了,明显就是有意拉严小雨和童海琼一起的意思。
严小雨和童海琼对视一眼,眸中带着笑意,没辜负两个男知青的好意。
确实四个人是要比她们两人要好得多,也不用担心别人闲话他们搞小团体,口味不同且不想占老知青的便宜,说出去也并不心虚。
这样一来,需要采购的东西就又要增加不少,四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很快到了公社。
早上出门大家都是饿着肚子的,这时候已经饥肠辘辘。
童海琼招呼着大家跟她走,快速找到了公社国营饭店。
四人里面,认路本事还得看童海琼,主要是昨天来的路上,也只有童海琼在车上就注意了公社里的建筑布局,记得主要的几个地标建筑位置。
来到国营饭店,万万没想到的是,买肉包子除了要粮票之外还要肉票,一个包子的价格是两毛加一两粮票和一两肉票。
一个包子怎么可能用得上一两肉,而且四人的票全都是全国性质的票,还没来得及去换地方票,用在这里明显不划算。
于是只得选了感觉相对划算一些的面条。
无语的是,肉臊面竟然也需要加肉票。
缺肉票缺疯了吗?
四人脑中同时闪过这个想法,果断选择了素面,三毛钱加二两粮票,如果是全国粮票,可以只给一两。
看到其他桌客人正在吃的米粉,上面满满的薄荷叶和折耳根做配菜,还有那红彤彤的油辣子,完全就是四人无法承受的口味。
又连忙跟服务员说不要加配菜,油辣子也只需要一点点就可以了。
服务员和其他桌正在吃着的客人回过头看了他们四人一眼又转回去各自忙碌。
四个人吃了四碗素面就走,本来还想几个馒头,却发现这里压根就没做。
本地人吃馒头的还真不多,每次做的再少都卖不完,多尝试几次之后大厨也就不做了。
本地菜的口味偏重,四人的素面里的油辣子放得太少,根本体现不出厨子的调味水平。
四人吃完觉得素面味道也就一般,心里还想这里如果不是公社唯一的国营饭店,怕不是要开垮掉。
其实四人完全想多了,他们自己吃不惯本地口味才会有这种想法,等时间长了适应了之后只会直呼真香。
公社的供销社离国营饭店真的就只有两步路,就在隔壁而已。
四人吃完早饭,供销社才开门。
售货员从里面把门板一块一块的抬开,然后把一摞木门板靠在门边墙上,转身进去继续打扫卫生。
比较着急的人已经进去开始目的明确的买东西。
这年代不买东西的人是不敢进去逛的,东看西看又不买可是要被售货员骂的,如果发生了冲突,遇到那种脾气爆的售货员还会直接动手打人。
能站柜台的人,这年头不说高高在上,那也是普通人不会去招惹的存在。
所以真正进去买东西的人虽然不多,但站在供销社门口的人却不少。
因为供销社本就不大,就那么三排货柜,最大的一排日用品柜台就摆在门口不远处,玻璃杯擦得透亮,卖些什么东西,站在门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又不得不说一下供销社的售货机制了。
没有现代超市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没有分类明确的售货区域,一个公社的供销社,规模小的可怜。
每天供销社能卖的东西,一是取决于上一级供销社给配送什么商品下来,二是要看本地收购站能收到什么货物用来出售。
计划经济年代的市场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哪怕无论买什么商品都需要票,供销社里依然是有多少货都不愁卖。
所以供销社每天开门能卖什么,还真的就跟开盲盒差不多。
在门口张望的人看清楚柜台里都有什么东西之后在脑海中迅速筛选出自己需要买又刚好有票的商品,转身就匆匆回家取钱和票再来买,生怕慢一步被别人买走了。
四人今天要买的东西真心不少,完全不用考虑太多,直接就跨进了供销社的门槛。
四人早就约定好分头行动,快速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买到手再到门外集合,留人看着东西,其他人又杀回供销社继续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