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陈平很快就发现,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待部下也极为严苛。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平的才华依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许多计策和建议,都被项羽束之高阁。
不久之后,殷王司马卬反叛,项羽大怒,立即派陈平前去平叛。
陈平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和谈判技巧,成功说服殷王归降。
项羽得知后,对陈平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刘邦率领大军攻占了殷地,殷王再次倒戈。
项羽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认为是陈平办事不力,导致殷地得而复失,迁怒于他,欲杀之而后快。
陈平深知项羽的脾气,一旦被他盯上,绝无生还的可能。
他心灰意冷,意识到项羽终究不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明主,于是果断做出决定,挂印封金,带着自己的宝剑,趁着夜色,悄悄逃离了项羽的军营,踏上了投奔刘邦的道路。
在逃亡的途中,陈平遭遇了一次生死考验。
当他来到黄河边,准备渡河时,船夫见他衣着不凡,举止间透着一股贵气,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必定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于是便起了歹念。
船夫一边划着船,一边暗自盘算着如何在河中下手,杀人劫财。
陈平何等聪明,他很快就察觉到了船夫的意图,心中暗自叫苦。
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突然,他心生一计,故意解开上衣,袒露上身,主动走到船夫身边,帮他划船。
船夫见他身无长物,根本不像携带重金的样子,这才打消了杀人劫财的念头,陈平也因此得以安全渡河。
历经千辛万苦,陈平终于抵达了刘邦的军营。
他通过熟人的引荐,见到了刘邦。
刘邦初见陈平,见他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心中便有了几分好感。
两人一番交谈,刘邦被陈平的才学和见识所折服,他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竟如此透彻,提出的许多见解都与自己不谋而合。
刘邦大喜过望,当即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负责陪自己乘车出行,同时主管护军一职,负责监督军队的纪律和将领们的行动。
然而,刘邦的这一任命却引起了部下的强烈不满。
周勃、灌婴等老将纷纷进谗言,他们对刘邦说:“陈平虽然外表俊美,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未必有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与嫂子私通,做出这等有违伦理道德之事;投奔魏王不被接纳,又转而投奔项羽,如今再次背叛,前来投奔大王。大王让他监护军队,他却收受将领们的贿赂,这种反复无常、品行不端的小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刘邦听后,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
他把陈平找来,当面质问他这些事情是否属实。
陈平坦然自若,毫无惧色。
他看着刘邦的眼睛,诚恳地说:“大王,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根本不采纳我的建议,我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投奔项羽,本以为他是明主,可他同样不信任我,听不进我的意见。后来,我听闻大王善于用人,胸怀宽广,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才慕名前来归附。我空手而来,身无分文,若不接受将领们的些许馈赠,便无法维持生计。但请大王放心,若我的计策有用,能够帮助大王成就大业,希望大王能够采纳;若无用,我收受的钱财都在,愿如数上交,请求辞去官职。”
刘邦听后,沉思良久。
他觉得陈平所言句句在理,此人虽身世复杂,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坦诚的胸怀。
于是,刘邦不仅没有处罚陈平,反而重赏了他,对他更加信任,让他继续担任原职。
楚汉相争进入了最为激烈的胶着状态,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中粮草将尽,士气低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陈平向刘邦献上了一条反间计。
他对刘邦说:“项羽麾下忠臣谋士不过范增、钟离眛等寥寥几人。大王若肯拿出几万斤黄金,我便能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
刘邦听后,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此时已别无他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咬咬牙,依计而行。
陈平派人用重金在楚军中四处散布谣言,说钟离眛功劳极大,却一直未被封王,他心怀不满,欲与汉军联合,共同灭掉楚国,然后瓜分楚国的土地;又对项羽派来的使者进行区别对待。
当使者到来时,先以丰盛的酒宴热情款待,故意让使者误以为是在招待范增的使者。
可当得知是项羽的使者后,又立刻换成粗茶淡饭,态度也变得十分冷淡。
使者回去后,将此事如实禀报给项羽,项羽果然中计,对钟离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