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听后,微微一笑,反问众人:“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行动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武将,就像是猎狗,而萧何则是那个猎人。他为我出谋划策,制定战略,保障后勤,让我能够安心作战,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功劳吗?”
众人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心服口服。
此后,萧何继续辅佐刘邦治理国家。
他深知秦朝法律严苛,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在秦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了《九章律》。
这部法律既保留了秦律中合理的部分,又去除了其中过于残酷和繁琐的条文,使法律更加简明实用,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需求,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异姓诸侯王们,如今功高震主,势力逐渐庞大。
这些诸侯王们手握重兵,拥有广袤的封地,他们的存在让刘邦感到如芒在背,对汉朝的江山社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刘邦深知这些异姓诸侯王们的野心和实力,他开始对他们产生猜忌和担忧。
为了确保汉朝的长治久安,刘邦决定采取行动,逐步铲除这些异姓诸侯王。
而在这个过程中,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开国功臣,也积极参与其中。
萧何深知刘邦的忧虑,他明白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对汉朝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出于对汉朝江山社稷的考虑,萧何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刘邦这一边,协助他制定并实施铲除异姓诸侯王的计划。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韩信被人告发谋反。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军事才能举世闻名,被誉为“兵仙”。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使得刘邦对他的猜忌愈发加深。
吕后得知韩信谋反的消息后,立即与萧何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由萧何出面,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由,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
韩信对萧何深信不疑,接到邀请后便欣然前往。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韩信踏入长乐宫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吕后早已在宫中埋伏好了重兵,韩信一到,便被当场诛杀。
这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在刘邦铲除其他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萧何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刘邦出谋划策,协助他成功地铲除了一个又一个异姓诸侯王,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然而,萧何的功绩和威望如日中天,这无疑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当陈豨谋反的消息传来,刘邦毫不犹豫地亲自率军前往平叛。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韩信在关中也蠢蠢欲动,企图谋反。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萧何展现出了他的果敢和决断。
他果断地协助吕后设计诛杀了韩信,成功地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叛乱。
刘邦得知韩信已死,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为了表彰萧何的功绩,他派遣使者前往萧何府邸,拜萧何为相国,并赐予他五千户的封邑,同时还派遣了五百名士兵和一名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消息一经传出,众人纷纷前来祝贺萧何,称赞他的功绩和荣耀。
然而,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只有陈平独具慧眼,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危机。
陈平私下里找到萧何,忧心忡忡地对他说:“相国啊,您可知道,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如今在外征战,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而您却在朝中安然无恙,享受着荣华富贵。如今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就增加您的封邑和卫士,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您格外宠爱,而是对您起了疑心啊!”
萧何听了陈平的话,心中一紧,顿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他沉思片刻,觉得陈平所言极是,于是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萧何立刻上书刘邦,辞让封邑,并表示自己不需要那么多卫士。
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全部家财都捐献出来,资助军队。
刘邦收到萧何的上书后,果然十分高兴。
他对萧何的谦逊和忠诚表示赞赏,心中的疑虑也随之消散。
后来,黥布谋反,刘邦再次亲自率军出征,期间多次派使者询问萧何的动向。
萧何每次都回答说:“我在后方安抚百姓,拿出所有家财资助军队,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门客提醒萧何:“您离灭族不远了!皇上在外征战,却多次派人询问您的情况,这是担心您在关中威望太高,趁机谋反。您何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强买百姓的房屋,以此败坏自己的名声,让皇上放心呢?”
萧何无奈之下,只得依计而行。
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回朝后,百姓拦路告状,说相国萧何强买民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